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综合篇 > 文章

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发展路径与对策

时间:2021-07-06    点击: 次    来源:农业行业观察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三、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发展的机遇

  一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内生动力。农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关键所在,要实现产业兴旺,离不开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支撑和引导。“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下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部署;《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 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这一系列顶层设计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发展释放了政策空间,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是我国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国际化建设,标准互联互通取得实效。我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在国际化方面有着广阔发展前景,对我国构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2015—2020 年,我国先后出台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 2017)》和《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两项计划,通过与柬埔寨、老挝、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农业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同时,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的活动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农业标准化发展经验,采用较先进的科技成果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发挥后发优势,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不断加强农业全产业链自主化建设能力,积极建立支撑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完整标准体系。

  (二)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面临的挑战

  一是高质量的农业标准供给与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我国当前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以及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农业标准制定 / 修订机制不健全、农业标准供给质量待提高、农业标准与产业协同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制约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发展。目前我国政府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已经超过 3 万项,基本形成了覆盖农、林、牧、渔等各行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依然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

  二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为我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带来了严峻考验。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世界正处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威胁之下,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受到重创,面临重构。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减缓,标准体系支撑作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与我国高速铁路、家用电器、移动通信等其他产业领域的国际标准化综合能力相比,农业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影响力还远远不够。我国在农业标准的国际化理念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参与国际农业标准化活动、主导关键农业技术标准国际化等方面,与一些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我国已经提出和重点参与的 500 多项国际标准中,主要集中于冶金、有色、船舶、海洋、轻工、纺织、机械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涉及农业领域的国际标准依然很少。

  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内涵与构建

  (一)标准体系的内涵

  农业全产业链是指由农资供应与采购、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仓储与物流、农产品加工与深加工、品牌建立与营销、农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

  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是对农业全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是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应现代农业发展所需,应标准体系改革之势,所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注重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同时,更加突出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建设。

  与传统农业标准体系不同,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将农业全产业链分为安全、质量、服务、支撑 4 个维度,覆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全要素和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标准体系层次更加清晰,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在主体构建方面,不再局限于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治理模式,而是形成了政府引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的局面,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安全、保基本,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二)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

  1. 市场驱动,政府引导

  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注重采用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并重的发展模式。在市场驱动方面,通过深化标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市场主体的标准化主体地位,鼓励更多的优质农业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增加国家标准的有效供给;加快培育和壮大团体标准,扩大团体标准在整个国家标准化体系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团体标准的品质,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体标准;鼓励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积累、市场经验、管理流程加以提炼集成,通过研发和采用高水平的标准,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政府引导方面,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若缺乏必要的调节和约束,会造成标准的缺失,产生低效的标准。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以下几方面不能缺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规定的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农产品安全的约束性要求;急需“补短板”的农业领域,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产品品牌化、农产品质量分级等;基础通用类技术要求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如术语、图形符号、农田水利、农业气象等。

上一篇:深度解析养殖业政策走向

下一篇:国内畜禽产品需求哪个更“刚”?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