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猪业篇 > 文章

深度剖析:中国养猪业的五大自救方向

时间:2015-03-24    点击: 次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这个春天,许多养猪人都为猪价下跌欲哭无泪。“养一头猪赔200元!”业内惊呼“生猪价格会不会再现1998年那样的大跳水?”小农户退出,中小企减少,大巨头崛起,深度洗牌带来深度迷惘。
    回眸近15年的生猪产业走过的历程,我们并不都是沮丧,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左冲右突你来我往的拼搏中铺就。
    也许大家很痛苦,但我们是探路者。
    一、生猪产业发展新需求——合作化养殖
    几十年的改革,十几年的探索,生猪产业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去探讨了。作为“安天下”的产业,养猪业成为资本角逐的战场,同时又面临可持续发展的考验。
    改革开放以前,生猪生产实行计划经济,生产与价格是固定的,而且作为“副业”,农户不能自由发展。改革开放后,生猪生产成为转化粮食和剩余劳动力的致富产业。但由于养猪业与土地和劳动力关系紧密,生产上依旧稳定。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社会资本大量积累,养猪业完全不设防,三因素共同作用,使养猪业成为吸引社会资本的首选目标,也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亮点。各级财政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鼓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产业化经营。
    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资本进入农业的速度更快,养猪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一是企业养猪发展迅猛,表现在工业企业大举投资养猪;农业企业大力发展巨大规模全产业链;上市公司利用公募资金发展养猪。二是养殖环节的规模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据农业部统计,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21.4%上升至2012年的67.9%。2007~2008年,生猪规模化水平年增长率达到7个百分点以上。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比重由2006年的15%增长到2012年的38.4%。问题出现了,两正相加出现的却是负效应——价格波动异常,养殖效益下滑。导致一方面中小养猪户纷纷退出,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艰难。大中小一起上,必定出现供大于求局面。该谁退出?大企业尽管发展迅猛,但据农业部统计,2012年万头以上猪场出栏量占全国出栏猪总量的比重仅为8.1%。市场上的数量和变量依旧是由中小养殖户的自由进出形成。而从农业部对2008~2012年养猪净利润率分析来看,中等规模养猪为最高,其次为小规模,而散养户和大规模养猪相对利润率都较低。也就是说,中等规模养猪是当前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事实确实如此,在养猪行业,做大,并不等于做强。2013年双汇在美国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生猪业务表明,大企业覆盖整个生猪产业链,直接影响企业寿命。发达国家概莫能外。就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大康牧业”完成资产重组,而“高金食品”此前也决定出置生猪加工业务,转投影视产业。A股2500家上市公司,涉足养猪产业的8家,2012年均出现利润下滑,2013年有5家亏损。8家上市公司,截止到2014年4月8日,平均市净率只有3.1倍,而4年前还是4.3倍。
    我国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产肉量均居世界第一,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发展水平世界第一。怎样做?很显然,单靠大企业或小农户都不行,必须走合作化道路。大企业不必放弃“全产业链”,但更应该倡导“全产业合作”;小农户也不必放弃养猪,但要以合作社的形式形成“中等规模养猪”。在此基础上,实现跨行业、跨体制的产业大联盟。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养猪产业都没有这样的难度。既要发展大企业,又要兼顾小农户,还要做出中规模。只有依靠创新体制机制,来啃下这块硬骨头。这是下一个生猪发展15年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养殖业面对环境、土地、就业压力,承载经济、政治、安全压力,只有深化改革,让不同主体所具备的政策、市场优势实现互补,才能“做强”中国养猪业。

上一篇:中国猪业如何“密室逃脱”?

下一篇:中国当前猪市乱 乱中有“主流”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