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猪业篇 > 文章

中国农业经济变革与猪业经济趋势

时间:2017-08-28    点击: 次    来源: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作者:宋洪远 - 小 + 大

众所周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动力,这些要求的提出可以说是打开了中国农业农村大展雄鹰和大变革的序幕。那么,推进改革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来推进?改革的重点任务又是什么?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问题

第一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其问题为两个下降。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从而造成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规模及速度的下降和农民收入的降低;财政收入的增速下降,从而减少了农业的财政支出,进而农民的补贴收入也会有所降低。这样,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对农业投入、农村就业及农民收入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寻找新出路新办法,就是要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力。

第二要应对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局面、新挑战的要求。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着主要的矛盾是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当前我国正处于地少、人多、水缺的状态。未来,人增、地减、水紧将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成本价格的双重挤压。据观察,从2011~2016年,在六年的时间里三种粮食的生产成本每年平均上涨了10%,其中人工成本年均上涨14%,到去年人工成本已经占到总成本的40%。土地成本六年平均上涨了14%,到去年土地成本已经占到总成本的21%。从而可以看出,人工和土地成本上涨很快,但是这两个成本都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农业的发展规模,这就需要我们去成本、降成本。所以,我们要解决当前面临的资源环境双重约束,成本价格的双重挤压的问题。

第三要顺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捍卫全球化的趋势,构建开放性经济发展体制。

二、怎样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性调整,通过结构调整解决农业供给侧的结构问题。

第一,要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基础是确保国家粮食的安全,前提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的变化。

第二,提出三点要求。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改革的主攻方向;要推进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这是改革的根本途径。

第三,要优化三个体系、提高三个率、促进三个转变。要优化农业产业体制、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产出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渡依赖资本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绿色、生态更加注重质的追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第四,要确保三条主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社会不出问题。

三、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一是怎样“调”?

第一,调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其重点为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经营结构;方向为提质增效,提质指的是农产品质量和供给质量,增效指的是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率。

第二,转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推进四个生产,清洁、集约、安全及绿色生产,方向为实现资源有序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促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适应发展状态,新产业、新业态;方向为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二是怎样“改”?

第一,科技创新。创新农业研发体制、推广机制。重点为发展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其方向为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二,政策调整。一方面是完善已经出台和实施的政策,另外要提出新的政策。重点为调整五个政策:一是农产品价格的问题;二是粮食的收储制度;三是调整补贴政策,补贴要有针对性;四是调整农业农村发展用地政策;五是调整农村创业创新的政策,建立创业平台。其方向为提高农业发展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

第三,制度创新。其重点为:一是土地制度;二是经营制度;三是产权制度;四是财政税收制度;五是金融保险制度。

四、生猪产业的发展问题

当前,生猪产业要稳定生产,调整区域结构,转变生产、饲养方式,发展规模、高效养殖,提高品质,保证安全,增加效益。

上一篇:破局养猪中生死轮回的魔咒

下一篇:当前养猪场管理的深度思考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