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楼房养猪模式在生产方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主要可分为繁殖育肥一体化和专业化分区养殖两种。繁殖育肥一体化模式下,各生产阶段的猪舍集中在同一栋楼内,猪群在不同楼层间有序周转,便于管理和资源整合 ,例如牧原内乡楼房猪场,其 21 栋楼房养猪楼涵盖了从怀孕、哺乳到保育、育肥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专业化分区养殖则是将不同生产阶段的猪舍分布在不同楼栋,各区域相对独立,有利于疫病防控和专业化管理 ,像唐人神龙华农牧十里冲楼房猪场,28 栋楼房养猪楼分别设置妊娠楼、分娩楼、保育楼和育肥楼,实现了生产环节的精细划分。 从规模和分布来看,楼房养猪模式在国内已颇具规模且分布广泛。大型猪企纷纷布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楼房猪场数量众多,总产能持续攀升 。在地域上,南方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山地较多,对楼房养猪模式的需求更为迫切,发展更为迅速,如广东、广西、湖北等地成为楼房养猪的集中区域 。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的 26 层养猪大楼,投资 40 亿元,建筑面积 80 万平方米,年出栏生猪可达 120 万头,成为当地楼房养猪的标志性项目;广东则拥有多个大规模楼房猪场,如东瑞股份东源县船塘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海大罗定益豚生猪现代化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等,推动了当地养猪业的转型升级。在北方,虽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部分地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养殖现代化水平,也开始积极探索楼房养猪模式,一些楼房猪场项目正在规划或建设中,逐步扩大这一模式的覆盖范围。 楼房养猪模式兴起的背后,有着多重驱动因素。土地资源利用是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耕地保护政策的严格实施,适宜建设猪场的土地愈发稀缺 ,楼房养猪模式以其高度集约化的特点,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了养殖规模的最大化扩张,有效缓解了土地供需矛盾,以广东为例,地形多山地少平地,土地资源紧张,楼房养猪模式节约土地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促使众多企业纷纷采用。政策支持也为楼房养猪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除了允许建设多层养殖设施的政策外,各地政府还在环保、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 ,鼓励企业发展现代化、集约化养猪业,推动了楼房养猪项目的落地实施。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推动着楼房养猪模式的发展,消费者对猪肉品质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楼房养猪模式通过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和严格的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控制养殖环境和疫病风险,生产出高品质的猪肉,满足市场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同时,科技进步为楼房养猪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现代建筑技术使猪场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安全,自动化设备实现了精准饲喂、智能环控、自动清粪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 ,智能耳标、精喂仪等智能设备的应用,让养殖人员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猪群情况,精准满足猪只生长需求。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楼房养猪模式的兴起与发展,使其成为养猪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剖析困境:楼房养殖过程中的问题 在楼房养猪模式快速发展的背后,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严重制约着这一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涵盖设施、空间布局、养殖管理以及关键的生物安全体系等多个层面,若不加以妥善解决,将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一)设施难题 粪污处理设备:在楼房养猪中,粪污处理设备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但实际运行情况却不容乐观。以某大型养殖场为例,其妊娠、育肥两个部门采用刮粪机清理舍内粪污,该方式在正常运行时操作简便、效率较高,能快速清理地沟内的粪便,维持猪舍的基本卫生。然而,随着猪场满负荷生产,问题逐渐暴露。该猪场两栋 4 层育肥舍共配备 24 个刮粪机,高强度的使用导致刮粪机频繁出现故障。不到一年时间,刮粪机便出现走形、钢丝绳磨损严重的现象,几乎每月都需进行维修,更换钢丝绳及其它配件。频繁的维修工作需要维修人员多次进出地沟,这无疑增加了生物安全操作的复杂性。维修人员在进出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生物安全规范,如是否穿戴专业防护装备、进出后是否进行全面消毒等,均成为潜在的风险点。而且,工具能否得到有效消毒处理也难以保证,一旦消毒不彻底,工具就可能成为病原体传播的载体,将外界病菌带入猪舍,引发疫病传播。如此高的维修频率,即便有严格的监督流程,也难免出现疏漏,为猪场的生物安全埋下隐患。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