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篇

楼房养猪突破与挑战并存的养殖新范式

日期:04-29 作者:豆包- 小 + 大

一、引言:养猪业的新变革

在我国,养猪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始终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生猪出栏量超过 7.2 亿头,猪肉产量高达 5794 万吨,猪肉在国民 “肉盘子” 中稳居核心地位。然而,随着行业集约化、规模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一系列严峻问题相继涌现。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环保压力与日俱增,疫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这些因素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强势崛起,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这一模式并非凭空产生,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便已初露端倪,浙江杭州的一家种猪场曾率先进行尝试。但受限于当时落后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不够成熟的生产工艺,其生产效益远不及传统平房养猪场,此后便沉寂了一段时间。

近年来,随着现代建筑技术、自动化设备以及智能管理系统的飞速发展,楼房养猪模式迎来了重大变革。2019 年,相关部门印发文件明确提出 “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政策的支持为楼房养猪模式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时间,大型猪企纷纷响应,投资建设热情高涨,楼层也越盖越高,六七层至十几层、甚至二十多层的猪场屡见不鲜。例如,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投资 40 亿元打造的 26 层养猪大楼,最大存栏量约 30 万头生猪,满产后年出栏量可达 60 万头,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楼房猪场;越秀集团旗下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的花都生猪养殖基地,建有 4 栋 9 层的养猪楼,同等产能下相较平房猪场可节约用地 3/4,年出栏量预计达 36 万头,计划最终实现年出栏量 50 万头 。这些规模化、现代化的楼房猪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标志着养猪业正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楼房养猪模式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迅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它以集约高效为核心,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了空间的最大化利用,有效缓解了土地资源紧张的困境;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先进的防疫设备,构建起相对独立且封闭的内部环境,极大地降低了疫病传播风险;同时,高度自动化和机械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显著减轻了人力负担,还大幅提升了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养猪业朝着智能化、现代化方向大步迈进。

然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并非一帆风顺,楼房养猪模式在实际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猪场选址不当,周边存在生物安全风险或环保风险点,消纳用地不足,影响猪场的可持续经营;建设过程中渗漏问题频发,不仅引发生物安全风险,还对楼板钢筋造成腐蚀,威胁结构安全;猪只和物资的垂直转运效率低下,通风降温、粪污处理等环节也面临挑战,这些都制约着楼房养猪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生物安全管理,作为养猪业的生命线,在楼房养猪模式中显得更为关键。一旦生物安全防线被突破,疫病在密集的猪群中传播速度将呈几何倍数增长,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因此,深入探讨楼房养猪模式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聚焦生物安全管理的关键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推动这一新兴模式的健康发展、促进养猪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楼房养殖:现状与发展态势

楼房养猪模式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变革过程。上世纪 70 年代,哈尔滨一家大型猪场率先尝试建造二层楼房养猪,成为国内楼房养猪的先驱,但由于当时技术与理念的局限,面临诸多难题,发展一度受阻。直到 2010 年左右,随着土地资源紧张问题日益凸显,南方山区部分猪场开始小规模探索楼房养猪模式,不过受政策限制,规模和影响力有限 。2017 年,广西扬翔和浙江华统建成较大规模楼房猪场,以良好的养殖成效吸引了行业目光,让楼房养猪逐渐进入大众视野。2019 年,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生猪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这一政策为楼房养猪模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此后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

上一篇:关税大战下,中国养猪业的“逆袭秘籍”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