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综合篇 > 文章

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战略

时间:2023-07-10    点击: 次    来源:山东省乡村振兴服务联盟    作者:程国强 - 小 + 大

(二)今后我国食物自给率的趋势与挑战

根据新发展阶段我国食物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十四五”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国逐步迈向高收入阶段,我国食物消费将进入总量进一步增加、结构持续升级的新阶段。根据预测,今后我国食物消费及其保障水平将面临如下趋势和挑战。

第一,口粮及食用植物油消费基本进入成熟阶段,人均口粮消费和食用植物油消费将分别保持在目前的140~145公斤和27~28公斤水平,随着2022年我国人口增长到达峰值并进入负增长阶段,加之人口老龄化的深化,今后口粮消费总量将持续下降,因此小麦、水稻作为口粮刚需的供给压力将逐步得到减缓。第二,食物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将持续增长。第三,谷物消费需求总量将进一步增加,饲料消费将成为谷物需求增长主导因素。

在此基础上,初步估计2025—2050年我国食物自给率变化情况。在假定农业科技不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形下,今后30年我国保障口粮和肉蛋奶植物油等食物有效供给,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本世纪中叶,当食物消费结构进入成熟稳定阶段,我国食物自给率将逐步回升至目前水平。

值得重视的是,尽管今后我国将保持水稻、小麦的高水平自给,有能力牢牢守住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但部分谷物以及大豆等饲料原料供需缺口扩大、自给率进一步下降的局面难以逆转。随着国际局势的日趋复杂,我国肉类、植物油等食物供给保障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加,今后我国食物安全保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四、践行大食物观的实践逻辑与政策选择

(一)践行大食物观的实践逻辑

深入践行大食物观,顺应新发展阶段我国食物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应对食物安全保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实践逻辑,加快谋划新发展阶段我国食物安全保障战略与政策。

首先,要树立大资源观。必须立足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张的基本国情,适应新发展阶段食物结构升级、消费多样化的新需求,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要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要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有效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的瓶颈约束。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其次,要树立大农业观。要坚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统筹“粮经饲”生产,推动“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促进农业供给体系结构优化、高质高效,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第三,要树立大市场观。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增强粮食和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粮食、肉类、蔬菜等各类食物保供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要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提高农业食品国际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还必须确立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为践行大食物观的核心基础和边界底线。首先,要以粮食安全为核心基础。这就要求,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集中资源保障粮食有效供给这个重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其次,要以生态安全为底线。这就必须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食物资源和生产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第三,要以食品安全为红线。要根据食物来源拓展多元对食品安全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二)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政策选择

新阶段应对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我国食物自给率持续下降的挑战,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必须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抓紧建立完善我国食物安全综合保障机制。第一,加快构建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以确保食物有效供给为重点的国家食物安全综合保障体系。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方针,全面践行大食物观,建立完善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为重点、促进肉蛋奶菜油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的高质量可持续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强化以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为重点的农产品储备调控和应急保障体系;加强以安全有效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为补充的国际农业食品供应链建设,全面提升国家食物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和水平。

上一篇:农村养殖四大发展趋势

下一篇:曾祥芳:畜牧科技发展与创新需求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