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产品安全 > 产品监测 > 文章

动物源性食品中细菌的检测——副溶血性弧菌

时间:2021-10-23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兽医发布    作者:曲志娜 赵思俊等 - 小 + 大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主要是:①食品加热不彻底未达到灭菌目的,生食海制品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②制作不符合卫生要求,如熟食被接触过生海产品的刀、砧板、容器等污染;③熟食保管不善,一旦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该菌增代时间仅10min,故易于大量繁殖,达到足以致病菌量。中毒一般表现为发病急,潜伏期2~24h,一般为10h发病。主要的症状为腹痛,脐部附近剧烈腹痛是该病的特点,多为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粪便似水样。便中混有黏液或脓血,部分病人有里急后重表现,重症患者因脱水而皮肤干燥及血压下降而休克。少数病人可出现意识不清、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绀等现象,若抢救不及时,呈虚脱状态,可导致死亡。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痢疾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山区、内陆居民去沿海地区而感染者病情较重,临床表现典型;沿海地区发病者病情一般较轻。

4 危害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临床常急性发病,以腹痛、吐泻、发热等为特征。1950年10月从日本大阪市发生的一起咸沙丁鱼食物中毒的患者肠道排泄物和食物中首次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随后1955年在日本新潟因食用近海鱼类乌贼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有2万居民患病。在日本,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70%~80%。1958年上海市防疫站也从烤鸭所致食物中毒的患者中分离出该菌,以后日本、印度、美国等许多国家均陆续有报道。2004年苏州发生了近百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2009年5月重庆某县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导致89人住院;2010年10月四川发生了396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2011年9月广州发生了49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

5 检测方法

5.1 分离鉴定

5.1.1 分离培养

称取样品25g,加225mL3.5%灭菌盐水,用均质器打碎或用乳钵磨碎,分别接种氯化钠琼脂平板和嗜盐性琼脂平板;同时取10mL加入100mL氯化钠结晶紫增菌液中,于37℃8~16h培养后,将培养物也接种氯化钠琼脂平板和嗜盐性琼脂平板各一个,37℃培养18~24h取出观察,挑取可疑菌落,转接3.5%氯化钠三糖铁斜面,37℃培养24h观察结果。

5.1.2 涂片镜检

将三糖铁培养基上反应可疑者即底层变黄(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上层斜面不变(乳糖、蔗糖不分解)、有动力、不产生硫化氢,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形态。

5.1.3 嗜盐性试验

将上述可疑培养物分别接种不同含量的盐胨水(0%、3%、7%、10%),于37℃、24h培养后观察生长情况,在无盐和10%盐的胨水中不生长,在3%和7%盐的胨水中生长良好者,继续进行下列有关试验。

5.1.4 生化试验

分别接种下列各类生化培养基,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甲基红、靛基质、VP,赖氨酸、鸟氨酸、精氨酸、硫化氢及溶血性试验,于37℃培养,除VP、靛基质和甲基红试验培养48h后加试剂观察外,其他均在24h观察结果。

5.1.5 动物试验

将上述符合各类反应的副溶血性弧菌,接种3.5%氯化钠胨水,经37℃、16~18h培养后,小鼠腹腔注射0.3mL,观察2~3d,将死亡小鼠进行解剖做分离培养。

上一篇:动物源性食品中细菌的检测——弯曲杆菌

下一篇:动物源性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及污染物的检测——孔雀石绿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