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猪病防治 > 文章

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预防

时间:2021-07-07    点击: 次    来源:兽医导刊    作者:李杰飞 - 小 + 大

摘要:猪蓝耳病是常见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分为高致病性和经典型两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相对于经典型而言是更为严重的一类重大传染性疾病。近年来,蓝耳病已经成为制约生猪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之一,我国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要做好猪蓝耳病的强制性免疫接种工作,但在实际生产上不难发现蓝耳病毒的变异能力较强,我们所面临的防控任务十分艰巨。为促进生猪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还需积极探索如何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构建良好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的控制猪蓝耳病的传播。

猪蓝耳病的特点

猪的蓝耳病是生产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蓝耳病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发病快、死亡率高、病程短等。该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接触感染,患病猪就是一个流动的传染源,病猪与其他猪群接触、配种及其排泄物都会导致蓝耳病大面积蔓延。

蓝耳病的传播方式有两种,垂直传播和平行传播。常见的垂直传播为妊娠母猪感染蓝耳病毒后会通过母体胎盘将病毒传递给仔猪,这样一来仔猪出生后便成为一个病毒携带体;公猪在配种前染病若没有及时发现,在交配或人工授精时都会将病毒随之带入母猪体内继而再由母体传播给胎儿。平行传播主要表现为不同猪群间的传播,从外面引进的猪群若有一只携带蓝耳病毒没有及时发现将会迅速殃及全群,并在场区内的猪群中传播开来。因此,蓝耳病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猪群内部的传播,传染源与健康猪群接触会迅速导致病毒的扩散蔓延。

发病原因

一是现代养猪生产上养殖者为充分发挥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益,增加饲养密度,导致养殖环境受到很大的威胁,为蓝耳病毒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猪种引进时隔离和检疫工作不充分,不慎将病原物带入猪场,也容易引起场区内健康猪群的感染;三是消毒管理措施未能有效执行,没有切实履行相关规定执行消毒管理,不慎将病毒带入生产区;四是圈舍内卫生环境未达要求,产生的粪污废水处理不当,饲养管理不当,舍内舍内阴暗潮湿,通风不畅等,为疫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五是生猪在出售过程中,防疫检查不达标,使得病毒远距离蔓延传播,增加了不同地区病毒的流动性;六是猪场兽医的疾病诊断性失误,未能及时发现蓝耳病毒,抗生素滥用导致猪群整体免疫力下降,容易被病毒侵袭;七是免疫程序不完善,生产上对妊娠母猪和仔猪的免疫工作不足,生产上对病死猪只处理不当,导致蓝耳病毒的蔓延扩散。

流行病学

猪蓝耳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可发生本病,呈地方流行性。蓝耳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是猪,不同品种、不同年龄段的猪都有可能感染本病,但在生产上本病最易感的猪群是妊娠母猪和1月龄的仔猪。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以空气为介质进行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和精液进行垂直传播。带病猪群的远距离流动易引起不同地区猪群的大面积染病。猪的蓝耳病表现出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死亡率可达50%以上,妊娠母猪的流产率超过30%。蓝耳病毒可在猪的血液和内脏组织器官中长期存活,通过病原体的粪便可将病毒传播到空气中也能存活较长时间。本病毒的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是持续性感染,病毒在生产区内的长期滞留可使该病呈一定流行性。

诊断

该病可通过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防治

5.1 加强饲养管理 为有效预防蓝耳病的发生,生产上应加强对饲养环境的监控,改善和饲养条,做到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猪场严格执行封闭式管理,对进出生产区的人员做好严格消毒,拒绝外来人员的参观。保证猪舍内环境清洁,做好通风管理工作,保证猪舍内温度适宜。严格防疫,对引进猪只做好检查工作,防治病毒携带猪的流入。

5.2 严格消毒查杀 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工作是生产上做好预防疾病的必要步骤,能使猪染病的机率降低。因此,生产上为了有效做好猪蓝耳病的预防工作,在生产区内与猪接触到的生产工具以及进出猪场的车辆都要进行严格的清洁消毒管理,猪的排泄物也要及时处理。

上一篇:母猪异常淘汰的疾病因素和预防

下一篇:仔猪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