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人兽共患病 > 文章

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时间:2020-06-12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杨勇 - 小 + 大

1 人畜间布病流行情况

布病呈世界性流行,全球有超过170个国家有布病报告,其中欧洲东部及南部地区、中南美洲地区、亚洲及非洲部分地区是主要的流行地区;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例,在保加利亚、墨西哥、秘鲁、韩国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均有暴发,甚至在非流行地区马来西亚也有发生。布病在我国流行多年,20世纪80年代前,人间布病疫情较为严重,80年代后疫情持续下降,90年代初期得到初步控制,90年代中后期又呈回升趋势,21世纪后趋势愈演愈烈。近年来,我国人间布病流行趋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人间高峰出现在2014年;人间布病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农牧民、毛皮加工人员、饲养员、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都是高危人群。但近年来出现了未直接接触家畜的学生、儿童及中老年人发病,由主要的职业接触感染向非职业的食源性感染转变。人间布病每月均有发生,且发病月份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8月;在空间分布上,发病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近年来呈现由牧区逐步向周边的半农半牧区和农区扩散,并出现向南方传播和扩散的趋势。

在畜间,布病流行主要集中在欧洲的地中海区域以及中美洲、亚洲、南美洲等地区。布鲁氏菌在不同动物中的流行存在区域差异,绵羊、山羊种布鲁氏菌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牛种布鲁氏菌主要流行于非洲、中美洲和亚洲的东南亚地区;猪种布鲁氏菌主要流行于美洲、北非和南欧等地。在我国,高发病率省份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时间上畜间布病流行趋势与人间布病整体趋势基本吻合,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发病动物主要为绵羊和牛,猪仅有零星报告,流行的优势菌种为羊种布鲁氏菌。这提示我国人畜间布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2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风险因素

2.1 发病机制

布鲁氏菌属是革兰阴性、兼性胞内寄生菌,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黏膜或皮肤擦伤等方式进入机体,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胎盘滋养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内。布鲁氏菌通过抑制感染的吞噬细胞发生凋亡,阻止树突状细胞成熟,减少抗原递呈和减少初始T细胞的活化等机制形成有利于其生存和繁殖的微环境,使其能够慢性持续感染;在感染细胞内大量繁殖的布鲁氏菌被释放并进入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发生菌血症;病理损伤几乎涉及所有器官和组织,包括骨关节、泌尿生殖器官、胃肠道、心血管、呼吸黏膜等,以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单核吞噬系统最常见。人类通常不会因布鲁氏菌感染而产生流产症状。

动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布鲁氏菌,最常见的是消化道,也可经黏膜、呼吸道感染。与人类布病不同,自然流产是反刍动物感染的标志。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是赤藓糖醇的存在。赤藓糖醇是由物种特异性妊娠动物的胎盘组织产生的,其优于葡萄糖的生长因子和碳源而被布鲁氏菌利用。布鲁氏菌进入绒毛膜上皮细胞内增殖,引起绒毛坏死产生纤维素性脓性分泌物,导致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松离,从而使胎儿胎盘营养障碍和病理变化,最终孕畜发生流产。

2.2 人布病临床症状及风险因素

布病是一种多系统损害性疾病,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复杂多样。Zheng等对我国12842例病例(男女患者比例为2.64:1)进行回顾分析发现:人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疲劳、关节痛、肌肉疼痛、出汗、体重减轻、脾肿大、肝肿大;常见的并发症有肝炎、骨关节炎、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睾丸炎/附睾炎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儿童患者中皮疹、呼吸和心脏并发症以及睾丸炎/附睾炎的发生率较高;常见的实验室检测异常主要有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和白细胞增多。分析还表明,在非牧区患者往往误诊率较高。

79.4%患者有牛、羊、猪密切接触史,11.5%食用过生肉或乳制品,16.7%不明原因感染,布病主要与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动物产品有关。食用生奶制品、实验室工作防护不到位、接触流产动物或流产物、买卖牲畜、处理清洗肉制品、贩卖屠宰加工皮张均为感染布鲁氏菌的高风险因素。人间传播仅有较低概率通过母婴胎盘途径、母乳喂养、性传播和输血骨髓移植而感染的报道。

上一篇:5月28日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确诊5671388例

下一篇:研究发现的新型猪流感会在人类中大流行吗?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