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预防兽医 > 文章

关于强化猪瘟防控的若干问题

时间:2010-01-20    点击: 次    来源:西南大学动物医学系余广海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6.PRRS、PCV2、霉败饲料所致的免疫失败。目前不少猪场的猪都带有蓝耳病、Ⅱ型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综合征,抑制了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活性,传染苗接种后,未能达到效果而使免疫失败。
  7.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徒然降温、大剂量抗菌药物、退热药(尤其是地塞米松等皮质类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损伤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使疫苗接种后无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8.猪瘟毒株在免疫力低下环境又逐渐有毒力返强趋势。以前是猪瘟在抑制环境中反复继代造成毒力减弱、流行缓慢、症状不典型、病程延长、死亡率减低的非典型猪瘟发生,而如今大量免疫抑制综合征的存在、免疫抑制剂和大量抗菌药物使用,使猪体抵抗力减弱,致猪瘟病毒毒力返强,一些地方发生猪瘟时,既有非典型,也有典型猪瘟,也给诊断防治带来了困难。
  9.消毒设施不足,环境卫生不良,预防为主观念淡薄,给猪瘟传播大开方便之门。养殖模式逐渐向集约化转化,但目前仍以中小型专业户为主,他们的猪场三门入口(大门、舍门、圈门)根本没有消毒池,甚至还用干石灰洒地(毫无作用),尤其泔水猪场疫情最多最杂,呼吁生态养殖必须注重环保。
  10.猪源流动性大,自繁自养贯彻不力,促进了猪瘟的传播与流行。猪价时起时伏,疫情愈来愈多,猪只流动性大,猪价低时,滥杀母猪;猪价高时到处去抓猪苗,只要抓有少量病猪、带毒猪,一经运输、气候、换料、环境改变的应激,猪只抵抗力下降,猪病极易传染和流行,因引进外地猪苗而发病引起全群覆灭的教训,屡见不鲜。
  猪瘟临床出现的新变化发热(体温升高)、便秘、尿黄(茶黄色)、厌食、神委(精神委顿)、皮肤红斑(充血、郁血乃至出血)六大特点是高热综合征的共通性症状,目前发生的混合感染类型虽多,但以猪瘟+II型圆环病毒+副猪嗜血杆菌混感多见。猪瘟+蓝耳病;猪瘟+附红细胞体;猪瘟+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瘟+肺疫+喘气病也有发生。如今各地发生的高热症仍然以猪瘟为主,附加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将猪瘟误诊为蓝耳病、附红体、链球菌病的情况常有发生。由于误诊错判,措施偏离,滥用抗菌药和退热药,治疗效果很差,延误病程,浪费药物,加之护理不佳(如渴水死亡),使猪只死亡率增高,所以正确及时地诊断是有力防控之先导。
  典型猪瘟除具六大热候外,皮肤、肾、膀胱有出血点,淋巴结大理石状出血,严重腹泻,眼结膜充血或脓性结膜炎,阴鞘积尿浊白恶臭,急性败血症死亡,大肠出现扣状溃疡,脾边缘出血性梗死,死亡率高达80%以上。而非典型猪瘟除六大热候外,主要常见有以下特征:
  1.早期皮肤发红(有的通身发红)。由于外周血管扩张,体热发散困难,皮肤充血所致。
  2.中热或低热(体温40℃以下或较常温稍高),厌食或喜欢喝脏水。
  3.长期便秘,粪呈颗粒,表面带血液或黏液,有的到后期下痢。
  4.猪只扎堆,因皮温不均(怕冷),外冷内热,病猪紧紧挤在一起。
  5.肢端、耳、尾发绀→坏死→皮肤水分蒸发呈坏疽→脱落。
  6.营养不良,毛焦肷吊,渴水,后躯摇晃,步态踉跄,脱水死亡。
  7.扁桃(腭扁桃、舌扁桃)充血、水肿、发炎至化脓、坏死(故有烂喉病之称),胸腺发炎、萎缩、出血,回盲瓣有细小溃疡。以上说明外周免疫器官受损严重。
  8.脾脏不肿大,但边缘有出血性梗死,农民称“锯齿脾”。
  9.大肠黏膜浆膜严重出血或充血,胃底出血或有溃疡,胆囊胀大胆汁浓稠。

上一篇:蓝耳病疫苗再惹争议

下一篇:免疫反应研究有助于控制PCV2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