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预防兽医 > 文章

蛋鸡免疫的尴尬:过多的免疫,促进了变异!

时间:2017-06-25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在蛋鸡养殖逐渐规模化的进程中,随着对传统理论的突破和临床应用技术的更新,蛋鸡的免疫程序也正在经历改进的过程。这是可喜的变化,虽然各地的情况差异还很大,程序也没有终止性的完善,但仍是值得称道的。因为这样的改进正是我国蛋鸡养殖业渐趋科学化、理性化、更上一个阶梯的组合。
        改进的组成:一是免疫接种的早期化,二是使用疫苗的多联多价化,三是免疫密度的精简化。朝着理想的免疫又近了一步。理想的免疫是什么呢?理想的免疫应是接种次数少,用量小,应激反应缓,抗体均匀度高,抗体产生快,免疫力维持时间长。
        人们常说“物极必反”,事实上,促进蛋鸡免疫程序改进的原动力正是现行免疫程序的不合理不科学。按照免疫学的理论,设定免疫程序要考虑母源抗体水平,当地流行病状况,鸡群的健康程度与不同时段机体的免疫抗体水平。就临床实践看,由于我国蛋鸡养殖量巨大,各地疫病流行差异巨大,人们对免疫接种的认知分歧巨大,再加上不同厂商的利益点拉力巨大,因此,近20年来,蛋鸡的免疫程序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各地程序参差混乱,设定的免疫病种增加、同一病种的强化免疫次数增加的趋势。的确,在所有饲养动物的免疫接种程序中,蛋鸡的免疫密度(接种次数)是最高的。例如,按照我国蛋种禽规模排头的某大型企业所提供的商品蛋鸡免疫程序表的设定,蛋雏鸡由1日龄入舍到开产之前,要经历免疫接种22次(19次必做3次视情况选做,还不算在孵化场里颈皮注射的马立克活毒疫苗),而在约20年前,各种禽公司提供的免疫程序应用于同样的饲养过程,只需要大约9~11次免疫接种。
        虽然各地鸡场在免疫程序实施过程中有所舍取,但无可辩驳的事实是,蛋鸡群在单位时间里的免疫接种的间歇休整期趋于缩短,机体应激增大。这与免疫抗体的生成是呈副作用的。虽然有专家解释,鸡群对强免疫的适应性可以逐渐增强并可作为遗传特性,但这不是无限的,机体因频繁的免疫会处于一波紧接一波的应激冲击状态,是不利于其生长、生产和免疫力形成的。两次免疫之间最好间隔7天,以利于机体免疫应答形成和渡过应激期。而现在的现实是,间隔5天,甚至3~4天已经是平常事,还有的免疫程序设定的两次免疫只隔1天。这与各个抗原之间以及各抗体的生成究竟有利还是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也已经不言而喻。
        再者,免疫抑制与麻痹。由于病毒的变异和病种的增加,增加免疫次数自然是合乎防病原理的,但在免疫时应用了过多次的接种刺激,还有过量的免疫抗原,致使免疫器官“不堪重负”,导致免疫无应答。一个是超剂量一个是超次数,都会使得免疫效价打折甚至失败,还带来诸多机体应激,诱发更多疾病。20年前,蛋鸡在开产前免疫11次就能基本防控主要大病,而现在,135日龄前要做完至少18次甚至22次的免疫接种,还不敢保证不闹病。在蛋鸡开产以后,差不多平均每两三个月就要防疫一次新城疫油苗注射,每两个月就要接种一次禽流感油苗注射;一个半月饮一次新城疫IV苗来防控非典型性新城疫。据广泛的临床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控制住新城疫和禽流感。可是,这样的程序就万无一失吗?实践已经证明远远不是。要知道,在我国养殖业刚刚兴起之初,一针新城疫活毒苗可以维持6个月的免疫效价;一针新城疫灭活油苗可以经过缓慢释放抗原来维持12个月的免疫效价。如果免疫越来越多,毒株越来越复杂,而抗体监测技术又不普及,监测意识又不普遍,那这样的养殖就不会健康起来。
        这就是蛋鸡养殖业处于尴尬之所在:不强化多次接种防不住病,过多的接种也防不住病,还“锻炼”了病原耐受力、促进了变异,使机体“疲于奔命”。毒株变异和病种增加再加上机体患病易感性增高,又逼迫养鸡场不得不做更多次的免疫接种。而免疫接种过多又会形成交叉干扰和多重应激,导致非典型病变常态化、混合化。
        曾有专家指出,有必要重新检查一下当前所采用的疫苗接种方案,看看哪些应该取消,哪些应该组合使用,并寻找可替代的方案以减少因过密免疫所带来的应激。
        笔者认为,蛋鸡免疫程序的改进势在必行,因为免疫的密度已经接近极限,再增加接种次数并不能使机体获得足够强大的免疫抗体。

上一篇:郑念军:禽疫苗免疫要科学减负

下一篇:田国彬:有关H7N9疫苗应用的几个问题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