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人兽共患病 > 文章

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识问答

时间:2009-11-14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佚名 - 小 + 大

       20. 人畜共患病疫情的应急指挥工作是如何分工的?
  答:人畜共患病疫情应急工作由政府指挥,部门分工负责。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处理方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源追踪,对发病动物和同群动物的扑杀进行技术指导,实施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和紧急免疫接种等工作。
  (2)卫生部门负责人间疫情的控制、流行病学调查、疫源追踪、宣传防护知识。
  (3)发展改革、财政、科技、交通、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应急所需的物资储备、应急处理经费落实、社会治安维护、动物及其产品市场交易监管、口岸检疫、防疫知识宣传等工作。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应该支持和配合驻地人民政府做好疫情防治的应急工作。
    21. 人畜共患病疫情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答:一旦发生疫情,要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按照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和“早、快、严、小”的原则坚决扑杀,严格隔离,彻底消毒,强制免疫,严防疫情扩散。
  (1)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将病人或患病动物所在的村划分为疫点;将疫点周围3公里以内的地区划分为疫区;将疫区周围5公里以内的地区划分为受威胁区。
  (2)疫点内应采取的措施扑杀所有患病、同群或暴露动物,被扑杀动物和产品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患病动物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交通工具、用具、畜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
  (3)疫区内应采取的措施根据需要,由县级人民政府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对被污染的畜舍、场地、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并对进出疫区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关闭动物和产品交易市场,禁止易感动物和产品运出;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扑杀易感动物、强制免疫和其他管理措施。
  (4)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净化阳性动物,或者使用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并建立免疫档案。
  (5)各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完整详细地记录疫情应急处理过程。  
        22. 如何解除人畜共患病疫情的封锁?
  答:疫点、疫区内所有动物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后,经过一个潜伏期的监测,没有发现新感染动物和新发人间感染,动物疫情由动物疫控机构人员审验合格后,由县级兽医主管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
        四、地震灾后人畜共患病疫情的防控
    23. 为什么地震灾后容易发生人畜共患病疫情?
  答:遭受地震等灾害后,容易诱发疫情,主要原因为:一是由于大量的畜禽在地震中直接死亡或者是震后由于缺水缺饲料等原因引起死亡,而每一个死亡的畜禽都是病原体的滋生体,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二是地震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一些在土壤中的病原体如炭疽、破伤风梭菌等被暴露,极易引起人和动物感染;三是由于动物抵抗力下降,存活的动物很可能成为病毒、细菌传播的媒介;四是环境中存在的细菌和病毒,极易通过食物、饮水及伤口对人和动物造成感染。
  24. 地震灾后容易发生哪些人畜共患病?
        答:地震灾后对人和动物威胁比较大的人畜共患病有:病毒类主要有禽流感、乙型脑炎和狂犬病等;细菌类主要有链球菌病、炭疽、布氏杆菌病、结核病、肉毒梭菌中毒症、破伤风等;寄生虫病主要有猪囊虫病、血吸虫病等。  
       25. 地震灾后防控人畜共患病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地震灾害导致大量畜禽被压死,病原微生物在尸体上孳生。因此,对病死畜禽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要及时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2)震后土壤中的大量病原微生物被暴露,易污染水源等环境,应对环境、畜禽圈舍和饲养场所等进行严格消毒。
      (3)加强免疫接种:地震灾后,大部分畜禽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的侵袭,要按要求和免疫程序加强免疫。
      (4)加强疫情监测:兽医部门要加强对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工作,发现疑似疫情要及时上报和处理。
      (5) 做好水源管理,要做到人、畜饮水分开,保证饮水卫生。
      (6)检查和治疗人群中的病例,控制疫病传播和扩散。
      (7)消灭媒介动物,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加强人畜粪便及动物废弃物的管理;加强饮水、食品的卫生监督。

上一篇:中国狂犬病防治现状

下一篇:甲流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