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猪病防治 > 文章

如何防治高致病性蓝耳病

时间:2009-05-19    点击: 次    来源: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作者:孙守礼 - 小 + 大

  发病原因
  1.饲养管理不当
  应激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诱发因素,许多猪场猪舍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接种疫苗,猪群容易发生应激,加之饲料含有霉菌毒素的存在,导致猪群抵抗力降低。
  2.免疫不科学
  缺乏对疫病检测和免疫监测,不进行疫病检测和免疫监测,不知道应该免疫何种疫苗,何时免疫,总是按照别人的习惯,不管需不需要,只要有苗就打,认为打上疫苗就保险了,过分依赖疫苗。在疫苗接种过程中,由于部分技术人员没有按照严格操作规程,导致猪群免疫失败,同时,不按严格规程操作,免疫反而会打破猪体生物平衡体系,加上市场上的部分疫苗质量低下、猪只免疫后抗体水平仍然较低,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3.隔离、处理不规范
  引进种猪、四处购买苗猪而不注意检疫隔离,将不同地区的多种病原体带回猪场;发病猪不注意隔离消毒、诊断治疗,引起疫病扩散。
  死亡猪只未能及时正确无害化处理,个别猪场、户把死猪扔于场外、置于荒坡沟渠甚至河流;病猪或潜伏感染猪进入市场流通。买卖并屠宰加工,使得疫情不断蔓延,或疫区疫情出现反复。
  4.保健意识淡薄
  部分地区养殖技术人员还在原始养殖的观念上,保健意识淡薄,平时不注意系统药物保健,仍停留在“无病不防、有病治疗”的传统办法。散养户对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等疫苗接种重视,但消毒措施不严格,猪群处于亚健康和受威胁状态,容易并发或继发流感病毒、圆环病毒、巴氏杆菌、猪链球菌、沙门氏菌、副猪嗜血杆菌、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感染。
  5.用药不合理
  用药的时机、配伍、用药量及用药时间存在一定的混乱。部分猪场发病后,用药一两次无效果后马上更换药物,加大用药浓度,部分兽医人员搞不清症状和病因乱用药,发病时多次大剂量的注射退烧药,磺胺类药或大剂量的使用抗病毒药,造成肾脏衰竭,引起肺水肿、酸中毒死亡。
  诊断
  根据以上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发病原因,结合实验室检测既可作出诊断,同时要考虑病毒、细菌、支原体、弓形体混合感染。
  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供给营养全面平衡的日粮,实行精细化管理,减少一切应激因素。做好圈舍的通风换气工作,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降低氨气浓度,保持猪舍干燥,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注意防暑降温及环境卫生等工作。在饲料中适当添加脱霉剂和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如腾骏药业的霉消安、骏维安等,同时,应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及提升机体免疫力的抗应激药物,尽量降低因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机会。
  2.科学免疫
  加强疫病检测和免疫监测,明确猪群存在的疫病和抗体水平,要根据本猪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因场、因时、因猪(群)选择适宜本场的疫苗有的放矢进行接种疫苗,针对蓝耳病变异株病毒选择有NVDC-JXA1株制造的灭活疫苗。这种疫苗既可保护经典蓝耳病毒引起的蓝耳病,又可保护由变异株病毒引起的蓝耳病。在疫苗接种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正确操作,从而达到保护猪群的目的。
  3.严格隔离消毒
  种猪场或规模养猪场只准从无本病的地区或猪场引进种猪。引进后隔离观察1个月,并作血清学检查,血清阴性方可入群。
  对发病猪要隔离饲养,精心护理,对污染的圈舍、环境要彻底消毒;病死猪一定深埋,无害化处理,可有效减少该病的传播。
  清理猪场卫生,做好日常消毒工作,阻止外来病原传入本场,为猪群创造安全卫生环境。平常一周消毒一次,疫病流行期2~3次/周,疫病发生期1~2次/天。消毒时应选择新型、杀灭病毒能力强的复合醛消毒剂,并且要2~3种轮换用药。
  4.强化药物保健意识
  该病重在预防,当猪群一旦发病,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但注意平时的药物保健防止并发或继发细菌、支原体、附红细胞体等感染,对预防本病的发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母猪产前产后、仔猪断奶前后一周用“加康”400克/吨+强力霉素300克/吨(或阿莫西林300克/吨)。
  对有弓形虫、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猪群,用磺胺-6-甲氧嘧啶300克/吨+TMP60克/吨+小苏打1000克/吨连用5~7天。
  对有支原体感染的猪群可用安泰1500克/吨,饮水或拌料连用5~7天。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再谈猪瘟的危害及防制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