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饲料营养 > 文章

饲料中有害细菌的危害及防治

时间:2024-04-04    点击: 次    来源:饲料智造工场    作者:邰丽 赵夏特 - 小 + 大

  2.1 产生腐败作用
  饲料中细菌种类很多,但是优势菌种决定了饲料腐败的方向和变质的程度。水分是引起饲料中细菌增殖的一个必要条件,水分含量多少影响细菌增殖的速度。一般说来,饲料中水分含量在12%~13%以下时,细菌的增殖是缓慢的,此种情况下,造成饲料变质、腐败及养分下降并不明显,但在南方高温高湿的温暖地区的地区,当饲料中水分或者表面水含量达到15%以上时,一些高蛋白饲料就成为细菌增殖的良好温床和培养基。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动物性饲料,细菌增殖一般是各种腐败菌成为优势菌种,其表现是蛋白质腐败为特征。谷食类饲草料酸化腐败变质大多会发生产酸发酵,而此时饲草料的酸碱度值一般偏酸性,在5左右。
  蛋白质饲料的变质,是由于蛋白质在菌类的蛋白酶及肽键内切酶的作用下,先分解为肽,进一步形成氨基酸AA,继而在相应的酶的分解作用下,形成各种腐败肽类、醇等。蛋白质饲料的腐败变质鉴别,从感官上就可得到可靠的结论。当蛋白被分解,饲料呈现的状态为硬度、弹性都有所下降,并且颜色也随之改变,闻起来有一种蛋白质被分解时的特殊气味。
  油脂类的饲料酸败的程度与脂肪酸饱和度、氧气、水分及细菌的分解脂类的酶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是水分含量及动植物残渣都可以促使酸败情况的产生。在油脂酸败的过程中,会产生特殊的刺鼻的臭味,这种臭味可以作为油脂酸化腐败的一个十分实用的指示。
  2.2 饲料中病原菌的危害
  (1)沙门氏菌的致病原因是菌体内毒素的作用,当畜禽食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饲料后,病原菌会在消化道内大量增殖,经肠系膜淋巴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形成菌血症,肠道内的菌体崩解释放了大量的毒素,引起消化道症状,肠道内可出现炎性状况,家畜的表现症状很多为中毒性呕吐、腹痛、腹泻症状。不同生长阶段的畜禽,所体现出的中毒症状也各有不同。
  (2)肉毒杆菌的危害
  肉毒杆菌产生的毒素是一种嗜神经外毒素[1,2]。当畜禽食用了含有肉毒杆菌的饲料后,其分泌的外毒素由胃及小肠前段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尤以神经—肌肉连接处或神经末梢,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运动中枢的损害,表现为肌肉麻痹,多发性点状出血,解剖可见内脏有明显的出血点、水肿、充血,脑膜及脑也可有显著充血水肿现象。反刍动物发生肉毒杆菌急性中毒时可突然死亡,若慢性中毒也可迁延数月直至死亡。不同的家畜有不同的表现反应,但是也曾经有过自愈的病例。
  3 预防及管控
  对饲料中细菌病原菌的预防应从可能被污染的源头入手,也就是从原料的生产、运输、储存到加工成饲料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再到养殖、饲喂各个环节的预防。既要防止外源性污染,又要预防饲料原料及饲料自身出现的细菌繁殖。
  3.1 对饲料中易出现细菌污染环节在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生产管控首先要把握好原料进厂这重要的一关。使用质量好的原料对生产的产品很重要,严防霉变的原料进入生产环节,不使用病死畜禽及下脚料作为原料,有条件的生产厂家要加强原料进厂的首检排查工作。
  (2)其次要防止生产区域的交叉污染,尤其是动物性饲料原料的存放,要与加工后产品隔离放置。
  (3)通过发酵工艺制成的蛋白类饲料,应有效抑制杂菌的生长,减少杂菌,快速干燥是保证发酵类饲料卫生安全的有效措施。
  (4)在从原料到产品,从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中,防止沙门氏菌等病原菌的污染,尽量减少卫生害虫及病菌可能携带的动物侵入,注意加强生产制造设备的卫生清洁、消毒工作。
  3.2 饲料产品的生产处理
  将饲料原料粉碎混合后的粉状物通过用120℃~150℃的热处理后,将粉状料固化成型,经颗粒机挤压成型,在饲料颗粒制作的过程中的高温可将多数的沙门氏菌灭活[3,4],与此同时,这个过程的热压作用也可灭活其他许多病原微生物,比如对热抵抗力较弱的大肠菌的抑制灭活作用。这些有效地消除和缓解了有害成分的作用。

上一篇:饲料原料清理工艺与措施

下一篇:饲用原料成分对制粒工艺效果的影响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