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良种繁育 > 文章

种猪批次化生产在我国的创新应用

时间:2024-04-02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朱雪丹等 - 小 + 大

基于养殖场规模增加及生物安全需要,猪场开展批次化生产几乎成为必然选择。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从欧洲传入我国,即根据母猪群分批并按计划组织批次生产,已被国内许多规模化养殖场广泛采用。我国引入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后,在生殖激素应用诸如D-型氯前列醇钠、人绒毛膜促性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卡贝缩宫素、烯丙孕素片剂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探索,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推动了批次化生产技术在养猪业中的应用。
  1 母猪发情周期的激素变化
  母猪属于自发排卵动物,成熟卵泡自发排卵,并自发形成黄体,有稳定的发情周期和发情持续时间。母猪发情周期为18~23 d,发情持续时间为2~3 d。近年来,随着对卵泡发育、排卵和黄体形成规律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习惯于将发情周期划分为卵泡期和黄体期。卵泡期指卵泡从开始发育至成熟、排卵的时期,一般持续5~7 d;黄体期指黄体开始形成至被溶解的时期,一般持续13~16 d。卵泡期,母猪外周血清中雌激素逐渐升高,增加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的脉冲频率,刺激垂体前叶分泌促黄体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形成LH峰,从而诱导颗粒细胞产生成熟信号,再刺激卵母细胞成熟,增加卵巢血流量,诱导卵泡排卵。成熟卵泡破裂后,形成黄体,进入黄体期,黄体分泌孕酮(Progesterone,P4),负反馈抑制GnRH,抑制卵巢活动。未受孕母猪在第15~17天,子宫内膜分泌PGF2α溶解黄体,P4浓度迅速下降,GnRH的抑制作用被解除,雌激素又开始大量分泌,卵泡发育,母猪再次发情排卵。
  2 批次化生产的技术方案
  种猪繁殖性能关键取决于繁殖管理,批次化管理的核心技术在于统一母猪的发情周期,通常采用孕激素类似物——烯丙孕素来延长黄体期。烯丙孕素可人为补充P4水平以延长黄体期。目前国内外种猪批次化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定时输精技术有简式定时输精技术(Simplified Timed Artificial Insemination,TAI)和精准定时输精技术(Fixed-time Artificial Insemination,FTAI)两种,二者区别在于是否诱导排卵,以及是否需要发情鉴定。
  2.1 后备母猪的批次化方案
  初情期前,母猪的卵巢活动和生殖功能并不完善,初情期后,母猪达性成熟(6~7月龄),虽然具备了正常繁殖的能力,但并不适宜配种,通常在第3个情期配种能取得较好的繁殖成绩。有无初情期显著影响着后备母猪进群的妊娠率,无初情期后备母猪直接进群更容易刺激卵巢引发卵泡囊肿。初情期早晚不仅影响着首配日龄,更影响母猪的终身生产力。初情日龄控制在195 d前,初配日龄在225~285 d内,并伴有1次以上情期经历的后备母猪有较好的繁殖性能,并能持续影响随后几胎的繁殖成绩。杨菲菲等的研究也表明,长大二元杂交后备母猪初配日龄为225~270 d时,可获得最高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陈志林等统计到,一群(8 875头)长大二元杂交后备母猪中,仅有不到16%的母猪能在195日龄以前出现初情期。因此,195日龄时借助血促性腺绒促激素(PG600或同发素)或FSH/HCG等来诱导后备母猪进入初情期显得尤为重要,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后备母猪简式配种进群方案

上一篇: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成活率的措施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