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牧达人 > 畜牧达人 > 文章

吴桂琴:自主育种二十载 致力实现“吃鸡自由”

时间:2024-01-09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杨洁 樊未晨 - 小 + 大

2023年,“京红1号”高产蛋种鸡和“沃德188”白羽肉种鸡在坦桑尼亚产下了第一批鸡蛋,这是我国自主培育的种禽实现首次出口,完成了“零的突破”。为了这一刻,中国农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家禽研究院院长吴桂琴带领团队一做就是20多年,打开了种禽品种培育和技术攻关的新局面。

“这次出口标志着我国种禽品质获得国际市场认可,增强了中国自主育种的信心。”吴桂琴说。在过去20多年里,吴桂琴及其团队成功培育出5个蛋鸡品种,累计推广超过65亿只,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实现了中国人每吃两枚蛋就有一枚源自京系蛋鸡的目标。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有两个公司在种鸡的培育上处于垄断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吃鸡大国”,由于没有自主培育的品种,不少需求要靠进口购买。但国内企业引种总是要看国外企业的脸色,时间、数量和质量都没有保障,甚至在一个批次里面出现了“真三假四”的鸡苗,使我国蛋鸡产业发展存在安全隐患。

“我们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让自己的碗里装上自己的鸡蛋和鸡肉。”吴桂琴说。

2008年博士毕业后,吴桂琴来到了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那时,10个品系近3万只鸡,其基本性能完全靠人工一只一只地测定,白天测定,晚上分析,经常要忙到后半夜,才能尽快挑选出具备某些优秀性能的鸡。

在大山里的养殖场,她和饲养员住在一起,每天听到最多的是上万只鸡的打鸣声。那时候养殖场里信号不好,休息的时候,大伙儿都得在第4根电线杆下排队,只有站在那根电线杆下手机才有信号,才能给家里打通电话叙叙家常。

在一线工作时,吴桂琴发现饲养员需要给每一枚鸡蛋都写上编码,流程繁琐容易出错。于是她带领团队设计了条形码标记的方式,让员工通过扫码自动打印,在鸡蛋上贴条形码进行标识,大幅提升了育种工作的效率。

“从无到有”的育种过程经历了十年。吴桂琴细数了这十年来自主育种的周期:纯系鸡的选育需要四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要对每一代品系进行分析,找出性能优良的鸡。接着再历经三年,针对选育后的品系进行测定,进一步确定品系性能是否符合选育。等到性能初步成型后,再展开田间试验,观察鸡在不同饲养模式下产蛋量和饲料转化率等情况。而看着孵化的小鸡养成了成熟的鸡群,还需要一年半的时间。等到品种经过检验,再拿着育种材料去申报审批,还需要至少一年半的时间。这么一来,一个自主培育种禽的诞生,需要差不多十年之久。

在吴桂琴看来,养殖业具有较强的放大效应。一只纯系鸡可以影响到大约24万只商品代鸡。在育种初期,育种人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去观察性能的稳定性,确保优质性能可以代代相传,这样等到品种投放市场后,养殖户才能获得稳定收益。

“现在回过头来看,十年是一个悠长的岁月。但是在育种的时间长河里看,要实现每个环节的可控,这个时间并不算长。育种人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耐得住寂寞。”吴桂琴说。

2009年4月18日,历经十年培育的“京红1号”和“京粉1号”两个蛋鸡新品种对外发布。好几天,吴桂琴睡不着觉,她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品种,终于可以摆脱种源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但这一场跟国际市场的较量并没有结束。要在国际种禽产品市场上彻底打开局面,必须用技术创新来提高育种效率。

吴桂琴带领团队开发蛋鸡育种管理系统,不断迭代更新,实现了自动采集、高效分析和智能选择,优化了30多项育种流程,工作效率提高了70%以上,年沉淀育种数据超过10亿条。

另一个“硬骨头”是——研发国产蛋鸡专用“芯片”。基因芯片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发现鸡苗形状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准确找到基因组合位点,从而在研发技术层面实现优质基因的遗传。而此前基因芯片依赖国外进口,一只鸡的检测费用高达1200多块钱,检测周期需要长达3到4周时间,无法满足育种需要。

2014年,吴桂琴带领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经过4年的时间,研发出国产蛋鸡专用芯片——“凤芯壹号”,价格降低到进口的1/6。建立蛋鸡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展开大规模应用,选种准确性平均提高了51%,填补了国产蛋鸡专用芯片的空白,也解决了规模化应用的瓶颈问题。

上一篇:朱全胜:大棚养羊让乡亲看到稳妥的收益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