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动态 > 政策法规 > 文章

2008-2015年全国奶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时间:2012-09-05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奶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奶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畜牧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更好发挥全国奶牛优势区域的带动作用,稳步推进我国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第一轮《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一、优势区域发展现状
    2003年,农业部组织制定并实施了《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7个奶业优势省(区、市)把奶业摆上重要位置,加大政策和资金引导扶持力度,生产迅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丰富了国内乳制品市场供给,成效十分显著。
    (一)优势区域发展成效
    一是生产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优势区域省份奶牛存栏603.9万头,比2002年增长0.9倍;奶牛存栏占全国奶牛存栏总量的49.5%,比2002年增加0.8个百分点;牛奶产量2140.3万吨,比2002年增长2.1倍。成年母牛单产达到5900公斤,比2002年增加2000公斤;2007年,优势区域奶牛养殖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占全国的59%,户均现金收入3940元。
    二是乳品加工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国乳制品产量1787万吨,其中优势区域占54.2%。据统计,2006年优势区域拥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乳制品加工企业256家,比2002年增加了30%;2006年销售额达629.75亿元,占全国乳制品销售总额的60.5%;销售额年均增长31.22%。优势区域基本形成了支撑全国乳制品生产、新产品研发和相关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基地。
    三是国内乳品消费的稳步增长。优势区域乳制品生产和加工的持续发展,拉动了全国消费的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量达24.87公斤,比2002年增长了16.5%。农村居民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约为3公斤,比2002年增长近2倍。奶牛优势区域同时也是乳制品消费的重要地区,乳品消费量的大幅增长,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有效增强了人民体质。
    四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7年奶业优势区域省份牛奶产量2140.3万吨,占全国的60.7%,比2002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同时,优势区域内部布局也进一步优化。其中,黑龙江6个主产县、三个大城市郊区和农垦系统的产量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内蒙古形成了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三大主产带;河北省形成了冀东沿海平原、冀西北坝上高原、冀中平原农区三大主产区域,优势区域涌现出一大批奶牛养殖重点县,全国十大奶牛生产大县全部分布于奶牛优势区域。
    五是典型示范作用不断增强。五年来,优势产区抓住国内市场乳品消费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机遇,以品种改良、标准化规模生产、乳品加工技术改造升级为主导,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创立了一大批名牌产品,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完达山等知名品牌均在优势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壮大,并为其他地区的奶业生产与乳制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典型经验。
    在优势主产区的示范带动下,山东、河南、新疆、陕西、宁夏、辽宁等省(区)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奶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国奶牛优势产业带的巩固和发展。2007年6省(区)奶牛存栏439.2万头,占到全国的36%;牛奶产量829.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7.3%。
    (二)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奶牛饲养方式落后。奶牛养殖“小、散、低”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优势区域存栏2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比重不足35%。饲养管理方式落后,优质饲草饲料不足,饲料配合不科学,圈舍建设改造滞后,生产水平低下。机械挤奶设备档次低、质量较差,生鲜乳收购站监管力度还需加强。生鲜乳质量不高,细菌总数、抗生素含量超标,体细胞数过高,乳脂肪和乳蛋白等指标低于标准水平,个别违禁添加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奶牛良种化程度不高。良种化程度低是制约奶牛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优势区纯种荷斯坦奶牛不到50%。成年牛平均单产较低,与世界平均水平6000公斤、发达国家8500公斤相比,差距十分明显。高产奶牛核心群较少,优质奶牛数量增长缓慢。优势区域内大部分种公牛站的种公牛培育体系尚未建立,缺乏自主种公牛培育能力,种公牛的质量还不高。
    三是奶业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奶牛优势区域的奶农大多处于分散饲养和经营状态,组织化程度不足30%,不能发挥合作组织等在饲养技术培训、产销对接、利益分配中的作用,奶农合理利益也不能得到有效维护。奶业产加销之间利益不协调,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难。乳制品加工企业在收购生鲜乳谈判时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单方面决定原料奶质量的好坏和价格的高低。近年来饲料、劳力、土地、管理等构成的养殖成本持续大幅上涨,而生鲜乳收购价格几乎没有上升就是很好的例证。
    四是乳及乳制品市场不规范。大多数乳制品加工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短期收购行为严重,收购秩序不规范。在乳制品消费旺季提高原料奶价格,争抢奶源;在消费淡季,压级压价,损害奶农利益。在乳制品销售市场方面,乳制品加工企业恶性竞争,捆绑销售,大打广告战和价格战,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倾销,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
    五是标准体系不完善。生鲜乳管理、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液态奶标识管理等方面配套的标准和规范不健全,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不健全,手段落后,认证能力不足,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适应国内奶业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上一篇:2008-2015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下一篇:兽用安钠咖管理规定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