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综合篇 > 文章

生态牧业园区及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时间:2011-12-06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摘要] 本文阐述了生态畜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引出生态牧业园区的概念,同时结合生态牧业园区产生背景,论述了建设生态牧业园区的必要性,提出建设生态牧业园区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表述了生态牧业园区建设内容和支持系统,明确了建设生态牧业园区的保障措施,对生态牧业园区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进行了充分的评价。
    [主题词] 生态牧业园区 探讨

    畜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主攻的产业。当前,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已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采取有效措施,打造畜牧业发展平台,建设生态牧业园区,使畜牧业,特别是生态绿色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就建设生态牧业园区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一、生态牧业园区概念及其产生背景和条件
    生态牧业园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区域概念,是结合牧业结构调整,是将畜牧业经济区与自然区交叉和溶合,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畜牧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建设的一种新型畜牧业组织形态,它具有资金集中投入、展示高新技术、实现人畜禽分离、实行集约管理、龙头企业带动、生态环境良好、畜禽产品优质、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是集繁育、养殖、加工、技术开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出口创汇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现代产业集群和牧业园地、生态牧业、有机牧业、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牧业园区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养殖小区。养殖小区是指饲养畜禽相对集中的某一个特定区域,其主要标志是实现人畜分离,距离村、屯和干线公路1公里以上。生态牧业园区无论是在机构设置、管理体制、科技含量、饲养规模、技术标准、资金投入、幅员面积、产业化程度、综合效益上都要高于远远高于普通牧业园区和养殖小区。
    国外生态园区和可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生态化运动和80年代兴起的可持续发展运动的产物。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人们产生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愿望,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循环经济。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达国家开始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生态经济(又称绿色经济、可循环经济),包括发展绿色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产出绿色产品等,落实到基地建设是建设各种生态园区,主要依靠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下的企业组织。这种生态建设,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环境保护,新就新在它是一项将环境保护与发展绿色经济结合在一起的各行业的共同活动。建设各种形式的生态园区,发展可循环经济,在国外虽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仍表现为流行的概念,真正建设生态园区的实践并不多。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生态园区在我国则正处于试点阶段,是一项新的工作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建设生态园区基本上是我国的一个创造。不难看出,生态牧业园区建设在国内尚属空白,因而没有经验可学习,没有成功的模式供参考。
    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生态牧业园区的建立提供了客观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畜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和畜牧业率先进入国际化,直接参与全球竞争,遭遇到农产品低关税进入和出口的绿色壁垒双重挑战。我国基本实现小康后,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对于畜禽产品和乳制品的需求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近年来,全球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危机频发,各国都在建立能够提供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的生产基地。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国种植业开始走向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集约化的道路,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除城市化发展吸纳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外,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畜牧业来大量吸收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的资源有限,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畜牧业出现严重的过牧超载现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牧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的生态牧业、集约型牧业、舍饲型牧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及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关键时期。建设生态牧业园区,符合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畜牧业,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实践和示范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畜牧产品供给和需求出现了如下显著变化:
    一是规模化饲养比例稳步提高,传统农户分散饲养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现代化改造。牧业园区、养殖小区已成为整合散养农户进入规模化饲养行业的新模式。
    二是畜牧业生产已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内涵式增长正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模式。近年来,除奶类外其他畜产品生产均进入常规增长状态,畜产品数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科技进步对畜牧业总产出的贡献率到“十五”时期已达到50%以上,可见,依靠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发展将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模式。
    三是城市居民对畜产品消费已进入追求质量安全的阶段。从1995年开始,城镇居民的鲜肉和鲜蛋消费数量分别稳定在25公斤和11公斤左右,占城市人口主体的中高收入阶层对畜产品的消费进入追求质量安全的阶段,增加奶类、牛羊肉、特色畜产品和优质高档畜产品的消费已成为主导趋势。

上一篇:三种畜禽标准化养殖模式简介

下一篇: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