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人兽共患病 > 文章

布鲁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时间:2010-08-20    点击: 次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布鲁菌(Brucella)是一种革兰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急性和慢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症状。根据致病性的不同和宿主特异性,将布鲁菌分为6个种,即马耳他布鲁菌、流产布鲁菌、猪布鲁菌、绵羊布鲁菌、犬布鲁菌和沙林鼠布鲁菌[2]。20世纪90年代,人们陆续从海洋动物包括海豹、海豚、小鲸鱼、鲸鱼及水獭中分离到了第7种布鲁菌,并且证明从海洋动物中分离到的布鲁菌的致病性和分子特征与上述6种布鲁菌不同。
    布鲁菌属感染的宿主极广,家畜中主要是牛、羊、猪最易感。人也易感,主要通过消化道、结膜、黏膜等传播途径引起感染[3]。传染源是病畜和阳性畜,该病最明显的临床表现是孕畜流产,流产后许多牲畜失去生育能力,多次配种不受胎[4]。
    布鲁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随着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经济条件、饲养繁殖习惯不同而有所不同。人感染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与家畜接触机会的多少,所以布鲁菌病有明显的职业性,从事兽医工作与家畜及其产品接触频繁的饲养员、屠宰工和从事皮、毛加工职业的人员发病率较高[5]。
1 病原学特点和抗原结构
    布鲁菌是多种动物和人布鲁菌病的病原。自1887年Bruce从死于“马耳他热”的英国士兵脾脏中分离出羊种布鲁菌以后,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分离到近万株细菌。
    布鲁菌属是一群无动力、无芽孢、革兰阴性球杆菌或短杆菌,大小为0.5μm~0.7μm×0.6μm~ 1.5μm,在光学显徽镜下观察时,各种型的菌株难以区别,但据报道,羊种比牛种和猪种布鲁菌小,多为球形。涂片检查多为单个排列,很少见有成对、短链状或串状排列。不形成荚膜、鞭毛。但也有人认为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荚膜样物质或荚膜样结构。
    布鲁菌细胞膜是一个3 层膜的结构,最内层的膜称为细胞质膜,外层膜称为外周胞质膜,最外层膜称为外膜[6]。外膜与肽聚糖层紧密结合组成细胞壁,外膜含有脂多糖、蛋白质和磷脂层[7]。
2 布鲁菌致病机理
    布鲁菌为胞内寄生菌。病菌自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随淋巴液到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如吞噬细胞未能将菌杀灭,则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此过程称为淋巴源性迁徙阶段,相当于潜伏期。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和血循环形成菌血症(此时患畜体温升高)。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随血流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当病灶内释放出来的细菌,超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则在血流中生长、繁殖,临床上表现为败血症。在机体内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细菌被破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他成分,临床上出现菌血症、败血症或毒血症的表现。如机体免疫功能正常,通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可清除病菌而获痊愈。如免疫功能低下,或感染菌数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的感染灶,此过程称为多发性病灶阶段。经过一定时间后,感染灶内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组织病理损伤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化,如此反复便成为慢性感染。
3 流行病学现状
    近几年来,布鲁菌病的疫情在国内外又有回升的趋势,在流行病学特征方面也体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人畜布鲁菌病调查。布鲁菌病疫情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 世纪90年代以前,经过50年代~60年代末严重流行阶段后,70年代~90年代初稳定下降。1993年后我国布鲁菌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布鲁菌病暴发点从1993年的2个上升为1999年的145个,新发病人数从329例到1996年的3366例,1998以来一直维持在3000 例以上。迄今,全国布鲁菌病疫情回升省区已超过10个[8]。造成疫情反弹的可能原因包括流动人口的增加,未经检疫的牲畜的自由流动,乳、肉等畜类产品监督力度的减弱,综合性防治措施不力,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环境气候的改变[8]。
    当前布鲁菌病的流行出现了新的趋势,即布鲁菌病疫区从牧区向半农半牧区、农区及城市蔓延;形式以多发的、分散的点状流行代替了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形式;受侵的人群除职业人群外,非职业人群感染率相对上升。老年、青少年以及儿童的发病有增高的趋向,绵羊布鲁菌有成为流行的优势菌种等[9]。这些流行新趋势都为防控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值得提出的是,在布鲁菌病流行过程中布鲁菌属内种间干扰现象的发现[10],以及布鲁菌病地理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出现,为布鲁菌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前景。
4 诊断方法
    诊断技术一直是布鲁菌病研究的重要领域。在20世纪80到9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包括布鲁菌病在内的疫病诊断技术。
4.1 病原学诊断
    采集流产胎儿、胎衣、绒毛膜水肿液、阴道分泌物、肝、脾、淋巴结、血液、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沙黄美蓝鉴别染色法染色,镜检,如发现有红色球杆状小杆菌时,而其他菌为蓝色,即可确诊[11]。但本法检出率很低,故应同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上一篇:人兽共患病病原对人感染的预防措施

下一篇:人旋毛虫病的防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