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2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4)生产管理:主要包括根据生产用途和日龄结构,引种、隔离应参考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实行分区饲养管理,加强引种动物(精液)和转群风险管理,引种入场前应科学评估疫情风险,规划引种、转群路线,落实隔离观察制度。 (5)人员管理:主要包括人员健康管理,执业兽医资质、教育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管理,人员安全防护,人员及随身物品入场清洗、消毒、隔离、监测管理等工作。加强兽医、屠宰、贩运等重点人员的管理,外来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厂区,工作人员不得串岗、串舍。应加强人文关怀,关心关爱驻场人员物质和精神生活。 (6)车辆管理:主要包括生猪运输车辆、饲料运输车辆、病死猪收运车辆、猪粪运输车辆及司乘人员的管理。运输车辆应符合车辆备案和洗消工作要求,规定车辆行驶路线,降低车辆入场频率。实行分区、分级防控,规范病死猪暂储、转运管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问题:分级隔离、洗消不到位,运行线路有风险) (7)物资管理:主要包括人员生活物资、饲料、兽药、疫苗、设备的入场清洗、消毒、隔离、储存管理,应借鉴“物资传递窗理念”,加强入场物品管理。 (8)卫生消毒:应符合《畜禽养殖场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根据不同消毒对象、不同环节制定消毒操作规程,建立消毒效果评价与轮换制度,加强洗消中心管理。 (9)污物处理:应符合《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工作要求,主要包括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粪污处理、医疗废弃物处理、餐厨生活垃圾处理等。 (10)风险评估:应符合《规定动物疫病监测准则》要求,根据疫病流行病学特征、历史状况和日常监测情况,制定系统的风险评估监测方案,持续、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疫情信息,并及时修订防控工作方案;明确监测范围、监测方式、监测频率、抽样方法和检测方法,全面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每年应组织对各生产单元及周边环境、选址布局、设施设备、防疫管理、人员管理、投入品管理等各种潜在风险因素进行两次全面系统的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建议,形成评估报告,并要有整改落实情况。 按照“一场一策、一病一案”要求,根据本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疫病监测、净化工作方案。在稳定控制阶段,重点开展免疫效果监测,达到良好的免疫保护后,加大病原学监测力度;在净化阶段,要以血清学监测为主,病原学监测为辅。兽医实验室管理应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试验活动和疫情报告管理。建立样品采集登记、样品交接流转、仪器使用、结果报告与审批、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制度,并做好工作记录。 (11)疫病预防:应符合国家动物疫病防治计划、兽用药品(疫苗)使用管理等法规政策要求,主要包括疫苗采购、储存、使用管理,免疫程序制定与修订,免疫操作规程与免疫档案记录,免疫效果评估;兽药采购、使用管理,药物预防保健管理,兽药休药期管理等内容。严禁使用非法疫苗,严禁违规免疫接种,严禁使用违禁药品。 (12)应急处置:应符合《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要求,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应急预案制定与修订、应急工作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管理培训及演练,应急管理响应与指挥等工作。 生物安全手册编辑,建议采用“模块化集成技术”,明确工作目标、标准和工作责任,分部门、类别、岗位编制,收集、整理资料。操作规程应简单明了,便于执行。生物安全手册应文字精炼,参考文献、标准应及时查新。养殖场布局,应清晰标识警示标志、工作流程、运行路线。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