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6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二)猪圆环病毒病 2 型(PCV2) PCV2 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是一种无囊膜的单股环状 DNA 病毒,也是已知最小的动物病毒之一。虽然其体积小,但对猪的免疫系统破坏力巨大,可导致免疫细胞减少和凋亡。猪感染 PCV2 后,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免疫细胞活性受到抑制,免疫应答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有效抵御其他病原体入侵。 PCV2 感染引发的疾病类型多样,常见的有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患病仔猪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生长迟缓、呼吸困难、贫血、黄疸等症状,死亡率可达 20% - 40%;还可引发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病猪皮肤上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肾脏肿大、苍白,伴有出血点,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长性能。此外,PCV2 易与其他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 (三)猪瘟 猪瘟病毒(CSF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呈球形,有囊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它是猪的一种致命性病毒,可引发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 A 类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极大。 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广泛,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唾液、鼻液、粪便、尿液等)含有大量病毒,可污染饲料、饮水、器具和环境,导致其他健康猪感染。水平传播通过猪只之间的直接接触或污染媒介物间接接触实现;垂直传播方面,怀孕母猪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存活仔猪可能成为终身带毒者,威胁整个猪群健康。 猪瘟的症状因类型而异。急性型猪瘟发病急,病猪体温可升高至 41℃以上,呈稽留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先便秘后腹泻,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死亡率高;慢性型猪瘟病程较长,病猪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精神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可存活 1 - 2 个月;迟发性型猪瘟多由先天性感染引起,仔猪出生后可能出现先天性震颤、抽搐等神经症状,存活率低。 (四)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呈球形,有囊膜,基因组为双链 DNA。它可引发急性传染病,对猪群尤其是哺乳期仔猪危害严重。 PRV 的传播途径复杂,包括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和气溶胶传播。直接传播通过病猪与健康猪的直接接触实现;间接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空气等媒介物;气溶胶传播在养殖场内较为常见,病毒可随气溶胶在空气中传播。垂直传播方面,怀孕母猪感染 PRV 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新生仔猪感染后会出现腹泻、神经症状等,死亡率极高。 不同年龄段的猪感染 PRV 后的症状有所不同。哺乳期仔猪感染后,体温可升高至 41℃以上,精神沉郁,厌食,呕吐,腹泻,随后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转圈、抽搐、倒地四肢划动等,死亡率可达 100%;保育猪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但也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泻、神经症状等,死亡率在 50% 左右;育肥猪感染后症状通常不明显,可能仅有轻微呼吸道症状或体温升高,但会影响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种猪感染后,除一过性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外,还可能导致公猪精液质量下降,母猪繁殖障碍,如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返情等。 (五)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P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呈球形,无囊膜,基因组为单链 DNA。它可引起猪的传染性疾病,对猪群尤其是妊娠期母猪危害较大。 PPV 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通过健康猪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器具、饲料、饮水、环境等实现;垂直传播方面,患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怀孕母猪感染 PPV 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严重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和养猪场经济效益。 |
上一篇:猪细小病毒防控全解析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