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2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公猪在 PPV 传播中扮演特殊角色。带毒公猪如同 “移动的病毒库”,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自然交配时,病毒随精液进入母猪生殖道,使母猪感染。即便人工授精,若使用的精液来自带毒公猪,也会导致母猪感染 PPV。公猪生殖器官也可能持续排毒,污染周围环境,增加其他猪感染风险。 PPV 在环境中稳定性极强,这是其难以防控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报道显示,猪场空栏 4.5 个月后,残留病毒仍可能引发感染。病毒可在猪舍地面、墙壁、设备表面存活很长时间,对常用消毒剂有一定抵抗力。这使猪场消毒和清洁工作面临很大挑战,一旦消毒不彻底,残留病毒就可能成为新的感染源,再次引发猪群感染。 四、传染源:病毒的源头在哪 有效防控猪细小病毒,了解其传染源至关重要。如同扑灭大火需找到火源,只有精准定位传染源,才能从根本上切断病毒传播路径。 感染母猪是重要传染源之一。母猪感染 PPV 后,体内成为病毒 “滋生地”。母猪产出的死胎、胎盘以及排泄物中都含有高浓度病毒。这些死胎和胎盘若处理不当,随意丢弃在猪场周围,病毒可能污染土壤、水源,进而感染其他猪只。母猪排泄物,如粪便、尿液等,也会将病毒散播到猪舍环境中,使其他猪接触污染物时被感染。 带毒公猪同样不容忽视。公猪感染 PPV 后,精液和生殖器官持续排毒。配种时,精液中的病毒直接进入母猪体内,导致母猪感染。公猪生殖器官排毒时,也会污染周围环境,增加其他猪感染风险。若公猪站防疫措施不到位,带毒公猪的精液用于人工授精,病毒会随精液传播到各个猪场,引发大面积感染。 污染环境是长期存在的传染源。猪舍、工具等一旦被 PPV 污染,病毒会长期存留其中。猪舍地面、墙壁、栏杆等表面,以及饲养工具,如食槽、水槽等,都可能残留病毒。即便猪场进行清洁和消毒,若消毒不彻底,残留病毒会在适宜条件下再次活跃,感染猪群。在一些老旧猪场,设施设备老化,消毒难度大,病毒更易在环境中存活和传播。 最新资料显示,阳性后备猪的出现给防控工作带来新挑战。部分猪场后备猪在 180 日龄、195 日龄两次免疫后,210 日龄(约 7 月龄)采样 PCR 检测仍呈阳性。这一现象表明,这些后备猪可能在免疫前已感染病毒,处于潜伏期未表现出症状;也可能是疫苗保护不足,未能有效激发后备猪免疫反应,使其无法抵御病毒入侵。阳性后备猪在猪群中如同隐藏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其他猪只,尤其是配种前未及时发现,会导致病毒在繁殖猪群中扩散,严重影响猪群繁殖性能。 五、临床鉴别诊断:如何精准识别 在猪细小病毒病防控中,准确的临床鉴别诊断是关键环节。只有及时、精准识别猪细小病毒病,才能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减少损失。关键鉴别点如下: 初产母猪配种后 30 天内返情率显著升高,这是重要信号。正常情况下,母猪配种后成功受孕便不会短时间内再次发情。但感染猪细小病毒后,病毒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导致胚胎死亡并被母体吸收,使母猪出现假妊娠或返情现象。发现初产母猪在配种后 30 天内频繁返情,需高度警惕猪细小病毒感染可能性。 窝产仔数减少也是明显特征。健康母猪正常情况下窝产仔数相对稳定。但感染猪细小病毒后,母猪繁殖能力受严重影响,产仔数明显下降。原本可产下多只仔猪的母猪,感染后可能产出寥寥几只,甚至更少。 木乃伊胎占比高且大小不均,是猪细小病毒病的典型症状之一。感染猪细小病毒的母猪所产仔猪中,木乃伊胎出现比例显著增加。这些木乃伊胎大小不一致,是由于病毒在不同时期感染胎儿,导致胎儿发育受阻程度不同。正常情况下,母猪产出的仔猪应健康、活泼,感染猪细小病毒后,会出现大量呈黑色、干瘪状、无生命迹象的木乃伊胎,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胎儿长度小于 17cm 也是重要鉴别指标。妊娠 35 - 70 天感染猪细小病毒时,胎儿死亡后形成的木乃伊胎长度通常小于 17cm。通过测量胎儿长度,可初步判断是否感染猪细小病毒。母猪分娩时发现胎儿长度明显小于正常范围,且伴有其他异常症状,需考虑猪细小病毒感染可能性。 |
上一篇:非洲猪瘟防控全攻略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