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小企业困境剖析 1、技术短板,转型艰难 技术短板是制约中小企业在预制菜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它们依赖传统工艺生产,缺乏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应用能力。面对国标中禁止添加防腐剂的严格要求,这些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生产工艺的转型升级。 以常温卤味制品为例,这类产品过去通常依靠添加防腐剂延长保质期以满足市场销售需求。然而,随着国标落地,传统生产方式无法适应新规要求。中小企业要实现无防腐剂生产,需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研发,探索新的保鲜和杀菌技术。但由于资金有限,它们往往难以承担高昂的研发成本,且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研发团队。这使得它们在技术转型道路上困难重重,许多企业不得不无奈放弃常温卤味制品的生产,退出这一曾经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领域。 相比之下,头部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优势明显。它们拥有雄厚资金实力,能够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同时,头部企业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例如,一些头部企业研发出的新型保鲜技术,能在不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有效延长预制菜保质期,并保持产品口感和营养价值。这种技术优势使头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进一步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2、成本飙升,压力如山 成本问题是中小企业在预制菜国标实施后面临的又一巨大挑战,严重束缚企业发展。冷链运输作为保障预制菜品质的关键环节,其高昂成本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自建冷链体系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项几乎难以承受的巨大开支。建设一套完整的冷链体系,不仅需要购置大量专业冷冻设备,如冷藏车、冷库等,还需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据相关数据显示,自建冷链成本占中小企业总成本的 25% - 30%。这意味着,中小企业每生产 100 元的预制菜产品,就有 25 元到 30 元花费在冷链建设和运营上,极大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若中小企业选择使用第三方冷链物流,虽可避免前期巨额投资,但同样面临高昂物流费用。第三方冷链物流费用通常是普通物流的 3 - 5 倍,使得中小企业产品在成本上与头部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以某中小企业为例,其使用第三方冷链物流运输一批预制菜,物流费用占产品总成本的 20%,而头部企业由于自建冷链体系,物流成本仅占 5%。如此巨大的成本差距,让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产品价格难以降低,销量也受到影响。 更糟糕的是,冷链运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给中小企业带来巨大风险。一旦冷链断链,可能导致整批次产品变质,给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云南一家预制菜企业曾遭遇此困境,因冷链运输过程中出现故障,导致一批价值超百万元的预制菜产品变质无法销售。企业不仅损失货物成本,还面临客户索赔和市场信誉受损,对原本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陷入破产边缘。 3、标准模糊,信任危机 尽管预制菜国标已出台,但在一些关键领域,标准仍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诸多隐患,也引发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危机。 国标中对于 “锁鲜技术”“营养指标” 等重要概念尚未进行详细细化和明确界定,使得部分企业有机可乘。一些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以 “快速冷冻” 冒充 “精准保鲜”,声称自己的产品采用先进锁鲜技术,能最大程度保留食物营养和风味。然而,实际生产出的产品风味复原度不足 70%,与宣传相差甚远。消费者购买和食用这些产品后,发现口感和品质与预期相差巨大,对预制菜的信任度随之降低。 |
上一篇:预制菜如何扬帆出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