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基础兽医 > 文章

浅谈保护易感动物的实践与感悟

时间:2022-04-27    点击: 次    来源:抗非大家谈    作者:李刚 - 小 + 大

需要强调的是“免疫自稳屏障”与“非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关系。当机体不存在毒素过度蓄积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正常工作,可以及时清除感染机体的任何病原,包括口蹄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非瘟病毒等,而毒素产生与消除是一个动态过程。

2、动物需求与健康的关系:动物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行为需求,而生理需求决定生死的状态,就是“吃”和“住”,行为需求就是动物对环境的福利需求,满足动物需求就能维护动物健康。

说到“吃”,首先谈一下饲料实质,根据营养吸收的“木桶原理”,饲料就是依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微量补齐“短板”,提高饲料营养向动物机体的转化率。

营养不均衡或现代快吃快长“过量采食”养殖模式与健康之道相悖,由此产生的生物垃圾或“毒素”是导致动物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

说到“住”,其实就是指猪的生长环境是否舒适——“应激”因素,人们往往会想到过冷过热、断奶、打针等等,但《猪的信号》里应激定义是“它不喜欢,但它离不开”……说明当环境不舒适时,应激就在时刻危害健康。而应激的危害机理复杂,总结以下三点:一是代谢紊乱,产生大量生物垃圾“毒素”,危害“免疫自稳屏障”;二是皮肤黏膜变薄,破坏“免疫隔离屏障”;三是免疫器官萎缩和免疫细胞减少,危及“免疫监视屏障”,总之,降低免疫力。

吃住不好最终显现在蓄积毒素上,毒素破坏免疫系统的“自稳屏障”,抑制了清除体内“病原”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才导致病原的快速增殖而作乱。

归根结底,发生疾病存在两种原因:一种叫“外感”,就是因为“生物安全”做得不好,如“引种”或“卖猪”导致新的病原进入,打破原有平衡而发病,此为“传染病”;另一种叫“内伤”,就是因为“吃”的营养不均衡,过少或过剩,或者“住”的不舒服造成的应激,都会导致产生各类毒素蓄积,影响免疫自稳屏障,抵抗力下降而打破健康平衡,只有外感与内伤两种原因碰到一起才会引起发病。

3、猪病实质:高密度、高应激的工厂化养猪模式,使猪体内积累了各类影响正常机体免疫功能的大量“垃圾”、毒素,机体毒素越多,免疫自稳屏障越紊乱,非特异性和特异免疫清除病原的功能就受到抑制,病原载量越多;机体抵抗力就是抗应激能力,疾病本质就是蓄积中毒。

就好比两个人喝酒,都能“最大量”喝1斤,但一个已经喝了9两,而另一个只喝了1两,问此时哪个酒量大?一定是喝酒少的那个人,而“存量”离“最大量”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个人现实的“酒量”。现代养猪模式——高能高蛋白、足吃足长,违背“健康之道”。笔者认为,所谓保健,就是在尽可能满足猪的需要的同时,经常补气排毒,调达肝肾功能,始终维持猪群“毒素”最少(“酒量”最大化),才是最成功的保健。例如:要评价猪场的抵抗力或“酒量”,只需要观察和比较猪群在“应激”条件下的“不良反应”强度。

蓝耳病病毒是动脉炎病毒,会导致代谢动力减弱、微循环障碍、排毒障碍,在中国绝大多数猪场都是蓝耳病阳性,所以如果蓝耳病不稳定、不净化,就难以预防非瘟。

腹泻就是中毒之后的排毒,产房腹泻就是因母猪产前负担重、不运动气虚,导致毒素垃圾排泄不畅通,经母乳传给仔猪“毒源”,仔猪吃了母乳就会产生排毒表现,“呕吐”是中毒之初的自主排毒,“腹泻”就是中毒之后的排毒。

河南沈丘县有一个家庭农场养猪群,他们早在10多年前就坚持“营养保健”,长期“补气排毒”,合理免疫疫苗。同时改造猪舍为简易“标准化猪舍”,如地暖满足了“体感温度”并化解了“通风与保温”的矛盾;漏粪解决了卫生、空气、减少人与猪接触的问题;卷帘大窗采光,配置“水的净化装置”,一切以猪为本,实现了全年猪不生病,无抗养殖。在非瘟肆虐的3年多时间里,80%的猪场经受住了考验,20%的猪场发生非瘟后及时“清场”,快速复养,3/4的猪场复养成功。

三、补气排毒,“提升酒量”

兽医要跨学科学习,而且要与时俱进。过去仅会治疗个体疾病的,叫“临床兽医”;后来养殖呈现集约化发展趋势,疾病越来越复杂,院校开设“预防兽医”专业,一部分兽医工作者极不愿意接受“保健兽医”这一概念;在非瘟进入中国后,兽医职业需要再次提升,出现了“管理兽医”,这就意味着兽医要管理人员、管理环境、还要管理猪的健康。

上一篇:我国动物疫病净化发展历程及形势分析

下一篇:从常识中理出非洲猪瘟防控的底层逻辑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