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临床兽医 > 文章

禽病防治的“死”与“活”

时间:2022-03-26    点击: 次    来源:正源大地    作者:吴文明 - 小 + 大

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技术水平很差,理论知识薄弱,实践能力欠缺。于是就拜老师学习。看到老师用很简单的药治疗禽病,就依样画葫芦,照猫画虎,学着用老师的方案去治疗禽病,结果是治不好的很多。

彼时想不明白,同样是这种病,用的同样的药,为什么老师能治得很好,而我就不行?

后来,自己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也开始带徒弟(公司派给学习的新员工),他们也是看我用药,就学着我的方法依样画葫芦,拿去给别人用。结果也是,我能治得好的疾病,他们用同样的方法却治不好,心里也很困惑。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这是为什么?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疾病的理解和判断的不同,药是同样的药,病是同样的病,但是人不是同样的人。不同的人,对疾病的理解和判断就会不同,就会出现差异。

最终,我总结了两个字:“死”与“活”。

道理是“死”(不变)的,方法是“活”(可变)的。

一、不变的道理

1、防大于治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这是养殖业不变的真理。无论养什么,无论养多少,能够养得好,少得疾病,得而易治,是我们一定要遵循的原则。这一条是定死的,不能变。

所以,在做疾病防治的工作时,要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预防上,而不要等到发了病再去想办法治疗。我把这一条比作大禹治水,要用疏通的办法,而不能用堵截的办法。预防就是疏通,治疗就是堵截。如果把重点都放在治疗上,其结果就是越堵越严重,越治越不好治。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只是在做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所以才有了很多的烦恼,遇到疾病治不好,抓耳挠腮,捶胸顿足。

如果我们都能把药用在未病之前或者发病之初,那药效肯定比用到大病已成,病入后期要好得多。

例如:用治菌普健防治大肠杆菌、浆膜炎,用囊杆杀防治气囊炎、呼吸道,有的人说效果真好,有的人说效果不行。这里就存在一个用药时机的差异。有的人,能在疾病未发或者发病初期,就判断准确,及时用药,起到的就是防大于治的效果。有的人,一定要在看到包心包肝,看到气囊浑浊,看到大群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时,才会想起来用药去堵,那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2、疾病恢复最终是靠机体自身的免疫力

这也是一条不变的真理。任何疾病(不论是病毒病还是细菌病)最终好转并恢复,靠的都是机体自身的免疫力,而不是药物。药物,只是消除症状,减少并发症,辅助机体抵抗病邪的一个帮手。

免疫力来自哪里?来自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来自免疫系统的健全,来自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禽群一旦染病(受到外邪入侵,病毒细菌感染),其自身对外邪的对抗、排斥、适应,都取决于机体自身的健康程度。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一群鸡,一群鸭,一群鹅,发生了疾病,即使不用药,也不会全部死掉,总会留下一部分(烈性传染病除外)。那留下的一部分靠的是什么?就是自身的抵抗力。

用药治疗,只是为了缓解病情,有助于快速恢复,降低死亡率。所以,理解了这一条,我们就不会迷茫,不会纠结,为什么用了药还有死亡,为什么用了药还有呼吸道?因为这一群家禽自身的抗病力上不去,因为各种复杂的因素导致禽群没有打好免疫基础。所以,在治疗时,结果就不一样。

3、群体大于个体

对于家禽的疾病防治,最大的特点,就是群体性,它是一群,而不是一个。这一群里,大小不一样,体质不一样,发病早晚不一样,或者个体之间的病情也不一样。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大群的状态上,比如整体的采食量,精神状态,产蛋率,粪便的变化,发病的规律等等。而不要只看几个个体,比如死了几只,解剖有大肠杆菌,就判断整群也有大肠杆菌感染,就要给群体用药。

上一篇:猪常见呼吸道疾病四步鉴别诊断法

下一篇:春季畜禽疾病防控主要措施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