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产品安全 > 动物检疫 > 文章

动物产品贮藏后检疫问题分析

时间:2022-02-16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郭静 - 小 + 大

摘要:在畜禽产品生产过程中,做好妥善的贮藏工作是保障动物制品科学供给的关键。但随着贮藏时间的增长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条款的变化,如何做好贮藏动物制品的检疫检验工作,就成为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现阶段关于动物产品贮藏后的检疫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各项法律法规难以实施和操作,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产品质量难以有效把控,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加强产品贮藏后的检疫工作措施入手,通过规范开展检疫,完善相关检疫流程,对检疫工作作出有效调整,多方面提升动物产品贮藏后的检疫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市场当中的贮藏物制品的安全。

现阶段市场当中的动物产品的流通渠道不断增多,并逐渐呈现多样化态势,市场当中存在诸多形式的动物产品,既包括了刚刚屠杀的新动物制品,也包括了贮藏后销售的动物制品。现阶段,我国关于贮藏后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而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明确规范,贮藏的动物制品在进入市场之前如何开展针对性的检疫已经成为现阶段保证动物制品安全的关键。

1 动物产品贮藏后检疫存在的问题

1.1 动物检疫规定难以实施

现阶段我国动物检疫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动物产品贮藏后的检疫还没有明确规范。有些检疫条例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细则,宏观性较强,执行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在动物产品贮藏后腐败变质情况的判定上缺乏实际操作标准,无法通过现场检疫对动物产品的变质情况进行有效判定,更不能够通过肉眼来观察该批次的贮藏洞制品是否存在病原携带的情况。

1.2 缺乏技术层面的支持

我国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虽然对动物产品贮藏后的检疫进行了有效规定,但在该项规定当中只是说明了,在有关国家标准规定的保质期内,不存在腐败变质的肉制品,都是合格的制品。由于规定的宏观性,以及缺乏必要的执行细则,在实际的检验检疫工作过程中,尤其是在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实施检疫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使得检疫监督执法缺乏依据,不能够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动物制品,造成了带病动物制品、携带寄生虫的动物制品在市场中流通。

1.3 产品卫生质量难以得到控制

动物制品屠宰之后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屠宰检疫,屠宰环节较多,一般在市场上销售的鲜肉动物制品质量符合相关要求,但是经过检疫合格的动物制品进行贮藏过程中,存在着动物产品被未检疫动物产品调包或者被其他污染物污染的情况,无法像鲜活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那样实施有效的检疫监督造成了贮藏动物产品的质量堪忧,质量控制难度较大。

2 动物产品屠宰后检疫工作措施

2.1 开展规范化的动物检疫检验

对于贮藏的动物制品,在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的基础上,要求检验人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规定,从审核申报条件履行检疫程序,规范动物制品贮藏后的检疫结果处置等几个方面入手,要认真对贮藏后的动物制品的生产批号、贮藏日期、生产标志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调查。另外,在检疫过程中还需要做好认真细致的影像拍摄工作,妥善保留这些影像材料,为后续的责任追溯提供资料。检疫工作人员在对贮藏后的动物制品检疫时,应该做到严格控制自己行为,按照国家动物防疫法规和检疫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做到公正、规范、合法、不越位、不失位,确保各项工作能够严格开展。

上一篇:新冠肺炎疫情下加强进境野生动物检疫监管的思考

下一篇:动物检疫新技术应用措施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