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产品安全 > 产品监测 > 文章

动物源性食品中寄生虫的检测——旋毛虫

时间:2021-08-05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兽医发布    作者:曲志娜 赵思俊等 - 小 + 大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从旋毛虫被发现至今已有170多年,从开展旋毛虫检验至今也已经有140多年,但该病至今不但尚未得到完全有效控制,而且发生范围反而扩大了,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严重地危害着人体健康,给畜牧业及食品工业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旋毛虫病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疾病。因此控制和消灭旋毛虫病是医学及兽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旋毛虫被显微镜检出之前,人畜旋毛虫病无疑已存在数千年。1835年,伦敦的医学生Paget第一次从人体中发现了旋毛虫,同年Owen正式发表了旋毛虫的报道,并将其命名为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1846年Leidy从猪体内发现旋毛虫。1845年Herbst描述了鼠体内的旋毛虫包囊,并于1850年证实旋毛虫可通过肉在动物间传播。1855年Leuckart证明幼虫可在动物肠道中发育为成虫。1859年,Zenker发现首例因旋毛虫病死亡的患者。

由于旋毛虫早期在德国广泛流行,危害十分严重,所以德国对旋毛虫病采取防制措施的时间较早。在马格德堡,法律明文禁止销售病肉,群众对生食猪肉的危险性家喻户晓。1860年Zenker描述人体致死病例。Virchow在德国倡导对猪肉进行显微镜镜检,1863年开始对屠宰猪进行旋毛虫检验,1866年对屠宰猪进行旋毛虫检验在德国正式实行。到19世纪末,屠宰猪进行旋毛虫镜检已在德国及大多数西欧国家普遍推广。美国于1898年开始进行猪肉的显微镜检查,1967年Zimmermann提出用人工胃液消化肌肉法检查。德国在Zenker发现旋毛虫致病性后的30年内,报道人体旋毛虫病例多达14817个。我国于1881年、1934年在猪、犬及猫体内检获到旋毛虫,直至1964年西藏首次报道了旋毛虫人体感染,此后云南、河南、吉林、辽宁、湖北、广西等均有报道。

1 病原学特征

旋毛虫又称旋毛形线虫,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咀刺目、毛形线虫科、毛形线虫属。过去一直认为旋毛虫病的病原只有1种,即Trichinella spivalis。目前国际上倾向于5种,即Trichinella spiralis、Trichinella nativa、Trichinella britovi、Trichinella pseudospiralis和Trichinella nelsoni。加拿大、波兰、保加利亚、西班牙及荷兰等国家的学者证明伪旋毛虫与旋毛虫在形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和病理学上都有明显区别。伪旋毛虫外形细长,雌虫长3~5mm,前端较细,雄虫长度仅及雌虫之半。旋毛线虫的成虫细小,前部较细,后部较粗,雌雄异体,雄虫大小为(1.4~1.6)mm×(0.04~0.05)mm,雌虫为(3~4)mm×0.06mm。

成虫的消化道简单,包括口、咽、食管、肠管和肛门。虫体食管的前部无食管腺围绕,其后部全被一列相连的食管腺细胞所包围。肛门在虫体的尾端腹面。

雌、雄成虫的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肠管和生殖器官均在虫体较粗的后部。雄虫的尾端有泄殖孔,其外侧有2枚钟状(耳状悬垂)的支配叶,没有交合刺。雌虫的阴门位于虫体前部(食管部)的腹面中央。卵胎生,虫卵在雌虫子宫内发育,于近阴道处孵出幼虫。

肌旋毛虫的包囊很小,可以长至0.25~0.50mm,在猪肉内多为梭形,其长轴与肌纤维平行,有两层壁,囊内含1条幼虫,但少数也含6~7条的。6个月后,包囊增厚,囊内开始钙化,只有钙化到虫体时虫体才能死亡,否则幼虫可长期生存,寿命可长达25年。成虫和幼虫虽同时寄生于同一寄主体内(该寄主既是终寄主,又是中间寄主),但幼虫必须被另一寄主吞食后,才能在新的寄主体内完成其生活史而发育为成虫。

2 流行病学特征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全球七大洲除南极洲因无定居的居民而无旋毛虫外,其余六大洲均发现有旋毛虫病,但以欧洲、北美洲发病率较高。在欧洲国家,18—19世纪曾严重流行。如1860—1890年本病仅在德国就暴发了100多次,每次暴发患者30多人,平均死亡率为5%;自1975年在意大利因食用马肉而引起人体旋毛虫病暴发以来,在法国和意大利共发生了13次因食用马肉而致的暴发(法国8次,意大利5次),患者达3200多人,死亡率为0.31%;英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曾3次暴发人旋毛虫病。在美洲国家,美国旋毛虫的感染率为4%,有的城市感染率也高达12%~14%;在亚洲国家,猪旋毛虫病在我国和泰国严重流行,散发的人体旋毛虫病多见于东南亚的国家,如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老挝等。在非洲国家,家养动物旋毛虫病仅见于埃及的猪和犬,野生动物旋毛虫病的病原体为纳氏旋毛虫;人体纳氏旋毛虫感染约报道有100例,来自肯尼亚、坦桑尼亚、塞内加尔及埃塞俄比亚。我国自1964年西藏首次报道人感染旋毛虫病例以来,至1997年年底,在15个省份的93个县(市)共发生了558起旋毛虫病例,发病23419人,其中死亡238人。同期云南省旋毛虫病共暴发441次,发病20101人,死亡213人。

上一篇:动物源性食品中细菌的检测——李斯特氏菌

下一篇:动物源性食品中细菌的检测——链球菌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