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监测流调 > 文章

安徽禽群高致病性禽流感血清学横断面研究与风险因素分析

时间:2019-12-30    点击: 次    来源: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作者:刘华,占松鹤等 - 小 + 大

3 分析与讨论  

2017 年下半年农业农村部推荐使用重组禽流  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疫苗实施强制免疫后,安徽省便开展了免疫抗体监测。2017 年 11—12 月,H5 亚型(Re-8 株)和 H7N9 的场群免疫合格率分别 为 78.5%(416/530) 和 49.1%(256/521), 个体水平分别为 95.1% 和 68.0%。分析发现,中小规模场没有及时更换为“H5+H7”二价苗,并且没有强制要求在水禽场中使用。本次横断面研究发现,2018 年 4—5 月,H5 亚型(Re-8 株)和 H7N9 的场群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 67.7% 和 39.8%,表明场群免疫抗体保护率下降幅度非常明显。因此,开展春季集中免疫是一项必要和及时的工作。

在不考虑饲养管理水平、疫苗是否冷链管理、注射疫苗操作是否规范等主观因素影响情况下,对养禽场自身客观因素与禽流感免疫不合格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养禽场规模、类型,以及饲养家禽种类、是否使用了“H5+H7”二价灭活疫苗、禽流感疫苗免疫次数、养禽场周边 3 km  范围内是否有野禽栖息地等,均与禽流感的群体免  疫抗体合格率有显著相关性。

据调查,由于大规模禽场、种禽场、蛋禽场多数遵循自己的免疫程序,疫苗选择的自主性更强,疫苗毒株的匹配程度和更新效率相对较高,因此免疫不合格风险相对较低。但是,在中小规模养禽场中,受自身条件、防疫意识等因素影响,养殖户对疫苗投入成本增加,以及注射疫苗可能引起料肉比变化、采食量降低、产蛋量下降等免疫不良反应,顾虑重重,因而对政府采购疫苗有所抵触。近年来,村级防疫员队伍的弱化更加剧了禽流感免疫  “死角”的出现。本研究表明,没有使用“H5+H7”  二价灭活疫苗养禽场的免疫不合格风险是使用过的2.66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制定强制免疫计划时,应视情况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关注中小规模场、饲养周期短的禽场以及水禽场,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  教育和技术指导,提高养殖户对政府采购疫苗的信心,在疫苗补贴政策上给予适度倾斜,使其做到“应免尽免”,不留“死角”。

根据疫苗使用说明,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后21 d 产生的抗体才能达到保护水平,本次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相对于没有免疫的禽场,免疫后  22~90 d 是抗体检测的最佳时间段,维持 70% 的保护水平可达到 90 d。养殖主体应配合当地兽医部门加强监测,对不合格的场实时进行补免;对饲养周期较长的养禽场,可以在第 1 次免疫后 3 个月以内进行二次免疫,以增加免疫次数,可延长免疫保护期。根据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周边 3 km 范围内有野禽栖息地养禽场的禽流感免疫不合格风险是周边没有野禽栖息地的近 3 倍,提示野禽在禽流感向家禽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养禽场选址时,应尽量避开野禽栖息地。  

4 结论  

本次调查发现:2018 年春季安徽省7 个市的  H5 和 H7 亚型场群抗体合格率下降幅度明显,近一半的养禽场抗体未达标(<70%),因此需要及时开展春季集中免疫。养禽场规模、类型以及家种类、是否免疫、免疫次数、养禽场周边是否有野禽栖息地等,均与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显著相关,因此在制定强制免疫计划时,应视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同时要加强免疫抗体监测,实时开展补免或增加免疫次数;在养禽场选址时,应尽量避开野禽栖息地。

上一篇:动物疫病监测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

下一篇:2016—2018年湖北省宜昌市羊布鲁氏菌病净化效果监测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