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监测流调 > 文章

河南省规模奶牛场结核病感染情况调查

时间:2019-08-04    点击: 次    来源: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赵胜杰 - 小 + 大

2.3 群间分布

将所调查奶牛场按存栏量大小划分为≤100头、101~500 头、501~2 000 头和> 2 000 头 4个等级,然后对检测结果进行群间分布统计。结果显示:存栏量>2000 头的规模奶牛场中未检出结核病,存栏量≤100 头的个体阳性率为 4.66%,101~500 头的个体阳性率为 2.71%,501~2 000 头的个体阳性率为 0.10%,不同规模场点间的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差异显著,卡方值分别为10.74、178.82,P 值 均小于 0.05。2018 年河南省奶牛结核病在不同规模场群的流行情况见表2。

表 2 2018年河南省奶牛结核病群间分布情况

3、讨论

从分布结果来看,河南省奶牛结核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和场群分布特点。豫西地区奶牛结核病个体阳性率高达 8.91%,有3个场群个体阳性率高于该区域平均水平,个别场群个体阳性率高达45.26%,而豫南地区未检出;存栏量≤100 头的小规模奶牛场个体阳性率最高,养殖规模越大,个体阳性率越低。不同规模奶牛场对引种、生物安全和结核病净化等工作的认知程度和管理水平不同,这可能是造成不同规模奶牛场群结核病流行情况差异的主要因素。

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是目前公认的临床检测奶牛结核病的标准方法,具有灵敏、简单和价廉等优点,但也存在劳动强度大、检测周期长和结果判断主观性强等缺陷。当感染牛的致敏淋巴细胞再次遇到牛提纯结核菌素时,会释放大量的IFN-γ,因此可以通过 ELISA 方法检测 IFN-γ来确诊牛是否感染结核病。有研究证明,通过IFN-γ 检测确定的牛结核病阳性率低于皮内变态反应,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于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诊断技术,为此许多发达国家都应用该方法作为皮内变态反应的辅助手段来进行确诊,这样可避免因误杀造成的不必要经济损失,更有利于牛结核病的防控与净化。

根据疫病流行情况进行区域化管理,限制活畜流动,建立可追溯体系是发达国家防控牛结核病及其他重大疫病的重要措施和成功经验。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显示,可通过场群净化,推动区域净化,使局部地区先达到无疫,然后逐渐将无疫状态向周围延伸,让更多的局部地区实现无疫,最终在全国范围内达到无疫状态。我国牛群流动监管力度弱,区域间的无序流动和可追溯体系欠缺是导致牛结核病蔓延的重要原因,因而需要加强奶牛流动控制,完善体系建设。

4、结论

本次调查发现,河南省规模奶牛场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牛结核病感染,其中豫西地区奶牛结核病流行情况最为严重,养殖规模越小,感染牛结核病的风险越高。因此,需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场点,制定相应的牛结核病防控和净化措施,重点加强牛群的流动监管,定期开展奶牛结核病监测,及时淘汰阳性牛群,逐步实现场群净化乃至区域净化。

本文发表于《中国动物检疫》2019年第8期

上一篇:湖南省一起非洲猪瘟疫情的暴发调查

下一篇:如何做好规模猪场的免疫监测与疫情动态评估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