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人兽共患病 > 文章

炭疽致病机理及诊治

时间:2019-05-24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是高热,呼吸困难,因败血症死亡或形成痈肿。病变特点是脾脏高度肿大,皮下及浆膜下出血,胶冻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国,多呈散发。近数十年来,由于各国兽医法的贯彻执行,本病已有明显减少趋势。我国在广泛应用炭疽芽孢疫苗预防接种以来,炭疽已基本得到控制,仅个别地区偶尔出现。

一、病原

炭疽杆菌属于芽孢杆菌科的芽孢杆菌属,革兰染色为阳性,菌体两端平直,无鞭毛;在病料检样中多散在或呈2-3个短链排列,有荚膜,在培养基中形成较长的链条,呈竹节状,一般不形成荚膜。本菌在患病动物体内和未剖开的尸体中不易形成芽胞,但暴露于充足氧气和适当温度下能在菌体中央形成椭圆形芽胞。炭疽杆菌为兼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生长pH为7.3-7.6。炭疽杆菌能分解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菊糖和淀粉。个别菌株能够分解甘露糖,产酸不产气,能还原硝酸盐和美蓝。VP试验阴性。炭疽的毒力主要取决于荚膜多肽和炭疽毒素。炭疽毒素是由保护性抗原、水肿因子和致死因子三种蛋白组分组成。

二、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草食动物易感性高,以绵羊、山羊、马、牛和鹿最易感,骆驼和水牛及野生草食次之。猪的易感性性较低,犬科、猫科等肉食动物很少见,家禽几乎不感染。患病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当处于菌血症时,可通过粪、尿、唾液及天然孔出血等方式排毒,加之尸体处理不当,更使大量病菌散播于周围环境,若不及时处理,则形成芽胞,污染土壤、水源或牧场,使之成为长久疫源地。本病主要通过采食污染炭疽杆菌芽胞的饲料、饲草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但也可经呼吸道吸入或昆虫叮咬而感染。本病常呈散发,有时可为地方流行性。

三、致病机制

本病发生和预后取决于动物的易感性、病原的毒力和数量及其感染途径。本病的毒力主要与荚膜多肽和炭疽毒素有关,而引起发病和致死的直接因素是炭疽毒素。有毒力的炭疽芽胞进入动物机体后,在侵入的局部组织生长繁殖,同时宿主本身也动员其防御机制来抑制病菌繁殖,并将其部分杀死。当宿主抵抗力较弱时,有毒力的炭疽杆菌能及时形成荚膜,保护菌体不受白细胞吞噬和溶菌酶的作用,使细菌易于扩散和繁殖。

四、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5d,最长达20d。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最急性型。常见于绵羊和山羊,偶尔见于牛、马,变现为脑卒中的经过。外表完全健康的动物突然倒地,全身战栗,摇摆,昏迷、磨牙,呼吸极度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暗色血液,常于数分钟死亡。

2、急性型。多见于牛。病牛体温升高,常达41℃以上,表现兴奋不安,吼叫或顶撞人、动物、物体,以后变为虚弱。食欲、反刍、泌乳减少或停止。颈、胸、腹部及两侧水肿,呼吸困难。初便秘后腹泻带血,尿暗红,有时混有血液。常有中度臌气,腹痛,后肢踢腹,孕牛多迅速流产。

3、亚急性。与急性型相似,除急性热性症状外,常在颈部、咽部、胸部、腹下、肩胛或乳房等部位皮肤、直肠或口腔黏膜等处发生炭疽痈,初期硬固有热痛,以后热痛消失,可发生坏死或溃疡。

4、慢性型。主要发生于猪,多不表现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见咽型和肠型两种临床型。咽型炭疽呈现发热性咽炎,咽喉部和附近淋巴结肿胀,有灰黄色坏死灶,导致病猪吞咽、呼吸困难。肠型炭疽多表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异常的临床症状,出血性肠炎,伴有溃疡,肠系膜水肿。

上一篇:人兽共患病简介——利什曼原虫病

下一篇:广西崇左出现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