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03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杂志 作者:张贺,田露,张越杰 - 小 + 大
肉牛养殖户处于利益分配最弱势的地位,其原因可归结为内因和外因2 个部分。在内因方面:第一,肉牛养殖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分散饲养的性质决定了养殖户组织与协调能力较弱,且养殖户在出栏肉牛时只能被动接受价格,议价能力相当有限。第二,养殖户饲养技术不高,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大多数养殖户思想比较守旧,进行肉牛养殖时都是凭借自身的养牛经验,针对不同月龄的架子牛以及不同季节不能合理地改变饲料配方;面对疫病,不能进行科学预防和控制,严重影响了牛的生产性能。第三,养殖户缺乏掌握真实信息的能力,导致获得的信息与市场信息不对称。肉牛养殖者的年龄普遍较大,利用网络等媒介的能力有限,大多靠打听或通过附近市场的情况获得价格信息,此类信息大多来自于肉牛收购的价格制定者,而价格制定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制定的价格往往对养殖户不利。在外因方面:第一,肉牛饲养周期长,饲养成本高,不管是架子牛成本、饲料成本还是人工成本,都在不断上涨, 且由于育肥期长,分配到生产环节每头牛每天产生的利润极少。第二,缺乏专门的肉用种牛。良种牛缺乏不仅影响了牛肉的产量和质量,还影响养殖户的收益。第三, 不同利益主体拥有的生产要素稀缺性不同。土地、技术、资金、劳动等都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收益大小一部分由生产要素的投入决定,而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远多于养殖户,所以企业的资金回报率自然高于养殖户。
如表3 所示,2014—2016 年利益分配协调度的取值均大于0.8,说明肉牛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分配不协调,各环节获得的利益与平均利益之间的离散程度较大, 特别是肉牛养殖户与零售商二者之间表现出很大的收益差距。这种不协调的利益分配格局不利于肉牛产业链的发展,因此,需要在各利益主体、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进行改善。 目前,我国牛源紧缺、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户联结程度低,造成屠宰加工环节利益分配较低。首先,肉牛养殖成本刚性上升,养殖户积极性受挫,部分养殖户退出肉牛养殖行业,肉牛存栏和基础母牛数量降低,造成牛源紧缺,直接导致了屠宰加工企业开工率不足,使资源闲置得不到利用,从而增加生产成本,这是屠宰加工企业成本利润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尤其对于大型屠宰加工企业来说,牛源紧缺与较高的屠宰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次,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联结程度较低,屠宰加工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养殖户与屠宰加工企业之间的交易仍以自由买卖为主,只有一部分签订了收购合同,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户的交易过于分散, 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导致成本增加,使双方利益都受到损失。最后,市场上流通的牛肉很多来自小型屠宰加工企业和个体屠宰场,由于屠宰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较低,加工工艺不规范,缺乏竞争力,不具备屠宰肉牛的优势,造成屠宰率低,直接损失了部分收益。 此外,牛肉销售商在利益分配中优势突出,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牛肉需求增长、销售周期短、风险小。第一, 牛肉销售商一般情况下都有其固定的进货渠道,在采购上花费较少的时间和人力,加之牛肉需求量增长较快, 牛肉消费量未受价格上涨的影响,牛肉价格只增不减, 日常经营成本比较固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节价格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收益。第二,牛肉销售周期短, 经营者会根据商铺所在地客流量及自己的经营经验自由制定采购计划,一般情况下,每头牛所产出的牛肉在一家销售店铺销售完毕的时间仅为1~2 d,资金周转较快。第三,牛肉销售风险很小,只要是正规渠道进货,基本不存在疫病风险,而且牛肉的销售价格和购进价格都随市场变化而变化,客流较稳定,几乎不存在倒闭的可能, 因此获利能力高且稳定。 3、建议 ①适度扩大养殖规模,改善养殖户思想观念,提高合作意识,通过与屠宰加工企业合作来降低养殖风险,改进饲养管理技术,提高肉牛养殖效益。 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主动建立与养殖户之间的利益合作机制,制定保护养殖户利益的收购价格,为养殖户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以稳定牛源、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经营风险。 ③政府应出台扶持肉牛养殖的政策,给予养殖户相应的补贴,在贷款上给予帮助,充分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扶持龙头企业,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龙头企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实现产品和技术升级, 壮大企业实力。 ④加强市场风险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 当地畜牧主管部门和龙头企业应加强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养殖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提高养殖户的决策能力,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合同等形式建立价格保护机制,因为肉牛养殖周期较长,在肉牛饲养过程中,牛肉需求变化会导致牛肉价格的浮动, 建立价格保护机制有利于分散养殖户风险,提高肉牛养殖户的积极性,保障肉牛产业链的稳定发展。 |
上一篇:我国养羊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下一篇:我国奶业加快转型升级迈向全面振兴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